上篇 古代部分 名词解释 1.城市:是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2.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桓,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 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3.邑:象征土地和人民。实际上指生产对象和劳动力泛指所有居民点。 4.闾里: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面的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 5.穴居:早期多为竖穴形式,上边用树枝盖棚。 6.巢居:在树上搭建居处,后来干阑式的建筑就是巣居的发展。 7.半穴居:是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巣居的一种结合,属于半地下式建筑。 8.原始村落:农业的逐渐产生,便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和狩猎业分开,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住点,这就是最初的原始村落。 9.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指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干道。 10.河西四郡:指河西走廊以西设立酒泉、威武、张掖、敦煌四郡。 11.殷墟:1.谓殷纣身死,国都为墟。2.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12.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 13.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域:关中区域、三河区域、燕赵区域、齐鲁区域、梁宋区域、颖川南阳区域、三楚区域、南越区域。 14.邺城:东汉末年军阀混乱时,长安洛阳先后被毁,曹操为加强其后方根据地,建立新都邺城。今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 15.瓦子:瓦子又称“勾栏” 、“瓦肆” ,一类固定的聚会玩闹场所。 16.市井文化:市井” 含有“街市、市场” 以及“粗俗鄙陋” 之意。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是一种“现象流” — —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中国城市的产生: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有城廓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起初这种交换是不固定的,也没有专门的商人,后来交易的数量及范围越来越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