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解读——小学数学 2011 年12 月 28 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并于 2012 年秋季开始执行。这意味着 2001 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材的改革,数学课程改革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年来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跟踪研究以及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深入研读,我认为修订版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扬,改进与完善,但又不乏创新之举,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明晰,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指导更明确,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合理。 与 2001 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 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 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 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 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 条”改“5 条” 2001 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 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 条”改“5 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 条改为5 条,将 2001 年版的第 2 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