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1 第四章 生产论 一、选择题: 1、D 2、D 3、A 4、D 5、B 6、B 7、D 8、D 9、B 10、A 11、B 12、C 13、B 14、D 15、A 16、C 17、B 18、C 19、B 20、A 21、B 22、B 23、C 24、D 25、A 26、A 27、D 28、D 二、名词解释: 1、边际产量:指最后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变化量,简称 MP 2、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简称 AP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程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 4、等产量线:表示其它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的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5、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时,与另一生产要素所减少的数量的比率。 6、等成本线:指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花费一定的总成本能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最大可能性组合的轨迹。 7、扩展线:指在技术既定和要素价格不变情况下,不同产量水平的最优投入组合点的轨迹。即不同产量的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的切点联接起来所形成的曲线。 8、规模报酬:规模报酬就是探讨这样一种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 9、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 三、问答题: 1、分析说明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区域。 答: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区域又称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指理性的生产者所限定的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范围。具体讲,要分短期和长期两种情况来分析。 (1)如果生产处于短期,并且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是可变的,那么该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处于平均产量最大值点与边际产量等于 0的点之间,即L3<L﹤L4 ,在 L3的左边,生产要素投入 L的边际产量超过此时的平均水平,相对于固定投入而言,变动投入数量相对不足,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把投入数量停留在这一范围内。而在 L4的右边,L的边际产量为负,很显然,厂商不会把投入增加到这一范围内。 由此可见,如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Ⅰ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Ⅲ阶段,所以,生产只能在第Ⅱ阶段进行。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可以得到由于第Ⅰ阶段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