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 .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 2 1 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 受这份 生命中最犀 利 的残酷 和最长 久 的伤 痛 ,还 是干 脆 放 弃 生命,一了百 了? 他面 临 着 人生最艰 难的选 择 … … 今 天,就让 我们 一起走 进作家 史 铁 生的内 心深 处 ,用 心灵 去 丈 量 他从痛苦 之中挣 扎 而出 的脚 步 吧 … … 二 .板 书 课题 、作者。 三 .( 过渡 语 ) 这是一篇 哲 理性 散 文,是作者在自 己 遭 受厄 运后 引 发 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 的思考 。为了更 真 切 地走 入史 铁 生的内 心世 界,我们 以 模拟 采 访 的形 式 来研 读 课文。同 学们 是被 采 访 对象 史 铁 生( 有 50 个史 铁 生啊 ),我是采 访 者。 四 .研 读 课文。 1.师:史铁生,您好!我曾经拜读过您的很多作品,如《务虚笔记》《老屋小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等。您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 请问:当初您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生回答,师板书: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 2.师问:那时,您眼中的地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生回答,师板书: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 3.自从那个下午您无意识中进了地坛,您就再也没 有 长 久 地离 开 它 ,一呆 就是15 年。请问:北 京 的好去 处 多了去 了,您为什么单 单 痴 迷 这样一个荒芜冷 落的园 子 呢? 生回答,师讲 解 :地坛作为明 清 两代帝 王 祭 祀 地神的神圣 场 所 ,曾有 过怎 样的繁 华 与辉煌 ,不难 想 象。可 经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