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无纸化制造项目规划信息部2017.5.232目录1项目背景................................................22项目目标................................................53设计方案................................................53.1总体架构...........................................53.2设计思路...........................................94实施计划................................................95预算...................................................1031项目背景随着德国工业4.0的概念提出后,我们国家倡导“两化融合”即工业化与信息化,其本质都是智能制造,让机器有自己的大脑,能根据订单需求自行生产,将人为干扰因素降至最低。但是,工业4.0毕竟还是一个概念,一个想法,即便是很多著名的公司,还停留在数字化制造,比如德国西门子、博世等。而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而言,能够实现数字化制造的也不多,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工业2.0或者2.5。数字化制造体现在制造现场就是无纸化生产,取消传统的大量纸质文件,采用数字化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辅助机器生产。目前,公司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仍采用大量的纸质二维图纸。而在制图过程中,由于不是直观的三维模型,制图人员及生产人员往往需要空间想象,难免出现失误,比如尺寸标注错误、尺寸标注遗漏、实际加工成型产品并不是图纸产品等。同时,尺寸的调整并不会影响产品形状的改变,导致难以发现问题,比如有3个螺孔,需要同时内孔放大,忘记修改其中一个并不能直观反应螺孔的大小从而影响生产。图纸设计完成之后,打印分发给各车间主任以及质检科。车间主任在安排员工生产时,如果分配给多名员工生产,则每个员工都需要一份纸质图纸,调试时交给带班长。如果是简单产品,带班长直接在数控机床上面进行编程。如果是复杂产品,需要在MasterCam软件上根据图纸重新进行制图,然后生成机代码。显然,问题是图纸重复打印,太多浪费;容易受到油污污染,模糊不清;图纸留在制造现场,容易泄露机密;图纸传递过程太长,依次从技术部、生产部、生产车间、员工、带班长,传递效率太低。带班长做机器编程的时候,由设计部的电子图纸转为纸质图纸,再将纸质图纸在MasterCam软件上转为电子图纸,同样的图纸,重复转变,效率低下,容易出错。生成机代码之后,将代码拷贝至数控机床或者加工中心,再进行调试。机代码没有统一进行管理,对历史加工过的产品,如果想再次使用原代码,基本需要重新编程,因为已经无法知道原先程序拷贝至哪台车床上。当图纸发生变更时,由技术部重新分发给生产、质检,同时回收原图纸。其一,图纸需要重复打印,无法将变更的信息及时反馈至生产、质检;其二,需要在每个纸质图纸上标注更改内容,然后盖章。如果有多处更改,则每处地方都需要盖章,如此,图纸显得五花八门,不规范;其三,有些时候错误的图纸遗留现场,没有及时回收,容易继续利用生产;其四,图纸经过改版之后,产生了多个版本的图纸,这些图纸都分别存储在制图员的电脑,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系统性管理;虽然目前公司信息部研发的ERP系统中对产品的图纸有上传,但是也只起到了具体某个生产单的规格图纸查询功能而已,无法控制版本。品管部在进行产品首检、巡检与终检的时候,直接在图纸上进行检验尺寸记录,没有专门的检验记录表。终检完毕后,将大量的纸质图纸进行存档。当客户发现质量问题进行索赔时,检验过程可追溯性差,检索效率低下,容易出现存档丢失。在这种大量纸质文件的前提下,做质量统计及分析报告相当困难。公司的产品种类繁多,尤其非标件,更是变化无常。如此众多的4产品,每个产品的尺寸、材质、重量等属性没有统一系统性管理,只是对每个产品进行制图而已。公司自己研发的ERP虽然对标准品产品资料有一个粗放的数据库管理,诸如规格名称、总高、齿厚、搭径、重量、下料方式等,但是只有单个配件管理,无法对装配件或者总装图之类的产品进行管理,比如变速箱作为一个产品,它有箱体、齿轮等组成,变速箱与箱体的主从关系无法直接管理,这样就导致在做生产计划的时候,无法直接获取物料需求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