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大理学院大学英语老师素养调查报告大理学院大学英语老师素养调查报告 摘 要: 作者对大理学院大学英语老师进行整体调查,试图揭示老师素养的真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对今后的大学英语老师培训和专业进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从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老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老师学习与进展观等四个维度编制了调查问卷,实施调查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显示,该院拥有一支稳定的、富有进取心且热爱教学工作的大学英语老师队伍,他们大多富有高度的责任心,在课堂上与学生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总体语言知识技能较好。调查结果同时还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老师总体学历偏低,科研能力较差,自我进展意识不足,等等。结果虽因调查对象所限而只反映了一所高校大学英语老师素养的基本情况,但并不阻碍其对国内其他院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理学院 大学英语老师素养 调查讨论 1.引言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阶段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也是为数不多的由国家统一验收质量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的高度。老师是课堂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是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教育的改革和进展最终都要通过老师的课堂实践来实现。因此,大学英语老师素养方面的相关讨论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大理学院是一所地处西南边陲的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该学院为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更好地顺应《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于 20XX 年启动了以网络自主学习加课堂教学为特征的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也对大学英语老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讨论以该院大学英语老师整体团队为讨论对象,试图揭示大学英语老师素养的真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对今后的大学英语老师培训和专业进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2.文献回顾 2.1 教学及老师认知讨论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西方占主流地位的行为主义教学观将教学视为可观察的课堂行为,可以被模仿、被简化为一定的程式,可经训练而获得。70 年代至80 年代逐渐形成的认知心理学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是瞬息变化、由不确定因素构成的;教学是一个复杂信息的加工过程,而非简单的外在行为。80 年代以来,人们更是从更宽的视角,以解释观和生态观来理解教学的认知复杂性,强调教学是一种理解、是老师基于其经验背景和所处环境对教学事件的个人解释,且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