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校生命力的重大转折学校生命力的重大转折 在中国,中小学校的出路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尽管素养教育提出已 20 多年,新课程也进行了 10 年,各种“以人为本”的口号风起云涌,但学校教育为考试所困的现状并没有太多改变。在某些以高升学率著称的学校,学生几乎没有自己掌控的时间,生活节奏紧张之极,连上厕所、吃饭都要小跑;距离高考、中考还有多少天的标语随处可见;学生的情绪与学习成绩有着惊人的对应…… 一批学校走进了“死胡同”。 与此同时,另一批从生死线边缘走出来的学校,靠着对教育朴素的理解,对育人为本的执著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蒸蒸日上,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生源从门可罗雀变为门庭若市,直逼“示范”学校。 然而,他们不约而同的困惑是,下一步,该走向何方?是全力挤入升学率这座独木桥,还是坚守那份原初的对教育本原、教育生态的理解? 他们很快发现,除了升学率,再没有别的谈资了。迷惘、失落、停滞不前…… 我说:“看到学生学业成绩的时候,也看看你的成本吧!师生的时间投入、劳动量是成本,师生的心理感受、精神状态同样也是成本,而且是更大的成本。”他们笑笑,说你太理想主义了吧?竞争已把大家的生命质量压到了一个极点,鱼和熊掌岂能兼得? 曾经到过一所高中,升学率极高,方圆百里,家长趋之若鹜,但管理过于严格统一。我对校长说:“你能不能试一试,在时间的控制上做一点减法,看看放到什么程度,才会对升学成绩产生影响?”他有些愕然:每年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考榜,岂敢一试? 可怕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理想的死去。 于是,世界比较教育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组反差极大的数据:中国学生学业成绩测试名列前茅,而在学科兴趣、学业自信心测试中却位居末端;中国人口位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居世界前列,原创性贡献却乏善可陈;中国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孩子们却变得越来越脆弱…… 庆幸的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并没有消逝。 有一群人悄悄挑起了这副担子。他们不但敢于说办“学生喜爱、老师幸福、家长满意的理想学校”,他们还敢于付诸行动,从问题出发,用讨论说话,对学校进行彻底的改造。他们称改造后的学校为“新学校”。 他们的改革并非“危机中的崛起”,而是冲破天花板的跳跃,是在荆棘丛生的拐点处寻出新路来。他们把师生的幸福感,也就是人的生命质量作为目标,重新审视学校的一草一木。他们对一成不变的开学典礼进行改革,他们让体育课摆脱枯燥乏味的训练,他们把写作业变成了孩子们喜爱做的事,他们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