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语文课内外勾连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课内外勾连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经典的例子,而大量的读写需要在课外进行。“大语文”理念下,学生的课内知识需要“链接”到课外知识,学生的课堂思维需要延伸到生活思维,学生的探究兴趣需要落实到课外活动中去。目前的语文课上,老师一般会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布置相关的同类阅读任务给学生,比如学了《武松打虎》让学生去读读《水浒》,读了《赤壁之战》让学生去读读《三国》,由于这种“链接”仅仅是内容层面的简单式的关联,缺乏学法、思维、情感、兴趣、动机方面的内在心理联系,使得此类所谓的“课外阅读任务”并不能产生多大实际教学价值,结果只能沦为一种“漂亮的摆设”。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勾连,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追随阅读教学的真实价值,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一、点击文本的内容,链接学生的知识视野 为了避开形式主义的做法,笔者认为向课前拓展不失为其中的一种有效办法。比如有的课文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晦涩难懂,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课外的文本材料作铺垫,让学生先补一补知识视野的不足,通过“软着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接受新知识。 如在教学《航天飞机》一课前,考虑到航天飞机是介于普通飞机与火箭之间的一种特别的飞行器,于是老师找了两则通俗易懂的资料:一则是关于飞机与火箭的图片与功能简介,另一则是反映建国后我国科学家在天文方面的重要建树。并在后边设计了一些阅读作业。作业包括两大块:一块是关于天文知识的提问思考,另一块是生字生词。其实这些生字生词很多就是《航天飞机》的生字生词,这等于是让学生换一个形式预习了新课文的字词。通过课前完成阅读作业,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自学了不少字词,这样就为《航天飞机》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新课教学时就减少了知识理解的难度,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育。 二、点击文本的含义,链接学生的思维品质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文本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但是学生具体能走到哪儿,走得多远,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王崧舟老师在教学《孔子游春》时,有这样一段教学: 师:哪个词说明水是没有形状的? 生:或方或长。 师:或 A 或 B,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生:或长或短;或弯或直;或圆或方;或大或小;或高或低。 师:古代诗人有一些句子写得特别巧妙,(古筝曲响起,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请看这一句,哪个词告诉这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