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市场时机与公司并购:文献综述

市场时机与公司并购:文献综述_第1页
1/5
市场时机与公司并购:文献综述_第2页
2/5
市场时机与公司并购:文献综述_第3页
3/5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市场时机与公司并购:文献综述市场时机与公司并购:文献综述 摘 要:近年来,市场时机理论是财务管理领域讨论的热点前沿问题,对此早已有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现有讨论主要集中于投融资决策、资本结构等,很少用此解释公司并购行为。有鉴于此,基于市场时机理论,从公司并购动因、支付对价及经济后果这三个方面系统回顾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最后在剖析现有讨论不足的基础上指出未来讨论方向。 关键词:市场时机;公司并购;文献综述;评价建议 中 图 分 类 号 : F2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doi : 10.19311/j.cnki.1672-3198.20XX.35.058 近年来,公司并购、反向收购等现象成为市场的焦点,学术界开始运用市场时机理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收集与此相关的讨论文献,分别从市场时机与并购动因、市场时机与并购支付对价、市场时机与并购经济后果三个维度来加以梳理、分析和评判,以期能够为后续讨论提供借鉴。 1 市场时机与公司并购动因 1.1 并购公司的动因 市场时机理论(market timing)来源于资本市场,由 Stein(1996)提出的证券发行模型演变而来,由于非有效市场下的错误定价,股票价值被高估时,公司同意用股票进行大量融资;反之,被低估时,公司会进行股票回购。 基于以上理论的逻辑,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美国 20 世纪 90 年代的并购浪潮动因是股票市场的错误定价(即市场时机),并且是高估值企业并购低估值企业。Shleifer 和 Vishny(20XX)指出,在非有效市场下,公司之间的估值存在差异,假如管理层认为自身公司被高估的话,就会有动机去并购相对被低估的公司。Rhodes-Kropf 和 Viswanathan(20XX)在认可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即便管理者是理性的,估值差异也会由投资者的非理性形成,从而构成并购动因。Rhodes-Kropf 等(20XX)进一步剖析并购动因的“黑箱”,认为由于短期的估值偏差,高 M/B 的公司会倾向于并购低 M/B 的公司。在理論阐述的基础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上,市场时机驱动并购理论同样也得到大样本数据的验证,相关讨论结论证明公司的股票被高估时,会倾向于并购被低估的公司(James S.Ang 和 Yingmei Cheng(20XX),Ming Dong 等(20XX))。作为并购浪潮动因理论之一,国内学者也对市场时机理论分别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金祥荣和汪伟(20XX))、融资约束理论和代理理论(唐蓓(20XX))等视角进行讨论。对于近年来盛行的特别并购——反向收购这一现象,同样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市场时机与公司并购:文献综述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