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 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 监测范围十分广泛, 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天然水 (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及各种各样的工业排水等。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等;另一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为客观的评价江河和海洋水质的状况,除上述监测项目外,有时需进行流速和流量的测定。水质监测的目的1.地表水及地下水——经常性监测。2.生产和生活过程——监视性监测。3.事故监测——应急监测。4.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和资料。5.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方法化学法、电化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 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 AES )法等。其中,化学法(重量法、容量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在国内外水质常规监测中还普遍被采用。编辑本段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制订流程)1.明确监测目的。2.进行调查研究。3.确定监测对象。4.设计监测网点。5.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6.选定采样和保存方法。7.选定分析测定技术。8.提出监测报告要求。9.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2 / 10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制订(一)基础资料收集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宽、河深、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等。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3.水体沿岸水资源现状及用途。如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4.历年水质监测资料、水文实测资料、水环境研究成果等。(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1、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2.监测断面设置。( 1)河流监测断面设置。( 2)湖泊(水库)监测断面设置。3.采样位置的确定( 1)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监测断面的布设应有代表性,即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水质及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和变化规律;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并考虑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2)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