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书 董仲舒传》有感董仲舒,传说是董永和仙女生的儿子, 《董永变文》 叫董仲,《清平山堂话本》收宋元小说《董永遇仙记》说董永与织女婚后,生一子名叫“仲舒 ”;《槐阴记》也叫董仲舒。明代《董永宝卷》叫董震清。是汉武帝初年的一位大儒,是一位值得我们推崇的中国古代大儒。 他在给汉武帝的治国对策中所提出的建议;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早年用功读书, “三年不窥园 ”,以研读《公羊春秋》出名,与胡母生齐名,景帝时曾任公羊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 “贤良文学 ”之士,他对策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主张更化善治, “前德而后刑 ”,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董仲舒的弟子很多,他讲学的方法是“下帷讲诵 ”,讲课时用幕布围起来,只教高才生,一般学生则由高才生去教,因此很多董派弟子根本没见过董仲舒本人。他的弟子有出色的, 褚大为梁相, 嬴公为谏大夫,吕步舒为丞相长史。董仲舒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建议以 “弱枝 ”或“小末 ”的方式严禁王侯大臣擅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流行于汉代的谶纬都是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 董仲舒还把《公羊春秋》用于司法上,提出“《公羊》治狱 ”,即《〈公羊〉董仲舒治狱》,是汉代酷吏产生的基础[5]。从而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汉书 -董仲舒传》评: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佑,殆不及也”。这是东汉史官对于董仲舒所献国策重要意义的充分肯定。公元前 141 年,孝景帝驾崩。景帝是继文帝之后,又一个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治,从而实现“文景之治 ”的君王。史称景帝时期,仓禀丰实,府库饶财,移风易俗,黎民淳厚,西汉社会从经济到治安都达到了农业社会美好的极点。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割据势力业已形成;再加之四夷侵临,匈奴寇边 ⋯⋯ 班固论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汉书 ·公孙弘传赞》 )在升平的表面景象下,西汉社会实已潜藏着严重的危机。急需有为之君起而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制祸患于未发,防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