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_第1页
1/6
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_第2页
2/6
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_第3页
3/6
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者:唐可杨魏云峰平兆龙来源:《西部论丛》2019 年第 10 期摘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中共根据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洛川会议上指出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中共根据敌我国情,把游击战争从战术提高到战略地位,具有全局性意义和作用。战略防御阶段,中共领导的游击战争有力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战略相持阶段,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中共成为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游击战争战略地位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1937 年 7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全国性全民族的抗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有利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中共领导的游击战争被提高到战略的地位,在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游击战争发挥了全局性的意义和作用。一、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提出的背景(一)游击战争思想的形成1927 年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上井冈山后经过三个月游击战的实践,于 1928 年 1 月在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上初步总结了作战经验,提出的原则是: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1929 年 4 月 5 日,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正式将红军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1[①。后来将其归纳为“十六字诀”。(二)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全国性全民族的抗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根据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一开始就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三)抗日游击战争的提出1937 年 8 月 22 至 25 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敌后农村,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二、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提出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都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而只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毛泽东批驳了这种观点,于 1938 ...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