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形式1. 浊液(不均匀、不稳定、不透明)(1)悬浊液: 物质以固体小颗粒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2)乳浊液: 物质以小液滴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2. 溶液: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①均一、②稳定 、③透明(不一定无色)的④ 混合物 。(溶液四特征)3、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1)加热;(2)搅拌;(3)固体研成粉末。二、去油污的方法1. 乳化:使两种不互溶的物质形成比较稳定的乳浊液的过程。(如洗涤剂去油污)2. 溶解: 使油脂溶解。(如汽油去油污)3. 加热: 使油脂分解成可溶物质。4. 碱性物质: 与油脂反应生成可溶物质。三、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1. 有的放热: NaOH;2. 有的不变: NaCl;3. 有的吸热: NH4NO3。四、水溶液的某些特性1. 凝固点下降; 2.沸点上升;3. 某些溶液能导电(形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一、溶液的组成1. 溶质: 被溶解(分散)的物质。 (固、液、气)2. 溶剂: 起溶解(分散)作用的物质。 (液:以水为主)注: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但一般只有一种溶剂。3. 溶液的质量和体积(1) m液=m质+m剂(2)V 液= m 液/ ρ液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w)1. 表达式: w= (m质 / m液)×100% m质=m液×wm液=m质 / w2. 相关计算(1)浓溶液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2)稀溶液浓缩或加溶质;(3)同种溶质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溶质相加,溶液相加);(4)不同种溶质的溶液混合(各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相加);(5)和化学方程式结合的计算(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反应前所有物质质量之和— 生成气体的质量 — 生成不溶性固体的质量 — 不溶性杂质的质量)。3.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用固体配制:①计算(溶质和溶剂的质量)②称取和量取(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溶液③溶解(烧杯、玻璃棒)④装瓶、贴标签(2)用浓溶液稀释①计算(浓溶液和水的体积)②量取(量筒、胶头滴管)③稀释(烧杯、玻璃棒)④装瓶、贴标签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一、物质溶解性的定义 :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 溶质的性质(内因);2. 溶剂的性质(外因);3. 温度(大多数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性增强,Ca(OH)2相反。)。三、物质溶解性的定性表示——溶液的饱和程度1. 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