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当民俗遇上电影:一种文化传播的视角当民俗遇上电影:一种文化传播的视角 [摘 要] 新民俗电影的进展引发了人们对民俗影视与影视民俗的关注。从民俗与电影各自的特性来看,二者在文化底蕴和形式构造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为其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从民俗电影的实际进展来看,民俗与电影的结合给电影带来了不少利益和荣耀,为电影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进展天地。但是,电影对民俗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在二者的互动过程中存在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对民俗与电影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作出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电影;民俗;新民俗电影;传播 民俗于电影并不陌生,以罗伯特•弗拉厄迪(Robert Flaherty)的《北方的纳努克》(1922)为首的民族志电影以及此后出现的人类学电影、民俗学电影,都具有较强的民俗情节。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传统民俗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频频“抛头露面”,国内掀起了一股“新民俗电影”浪潮,民俗与电影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却重大的转变。《红高粱》中的“颠轿”、《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点灯”“捶脚”等题材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骚动,随之而来的是对电影与民俗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层反思。 一、民俗与电影结合之可能性 民俗何以能够走进电影?或者说,电影何以能够将民俗揽入银幕?从民俗与电影各自的特性来看,二者在文化底蕴和形式构造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为其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民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宽阔民众所制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是人类各集体共同生活里具有普遍和重要性的一种社会现象。”②据此定义,民俗首先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一种可识别的生活文化。它包罗万象,涵括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人生仪礼乃至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门艺术,电影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因此也就不可避开地要触碰到人类文化的底层源流——民俗文化。无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论是导演和演员,还是剧本和台词,抑或声画布景,都离不开民俗的支持和制约。 首先,电影中的能动因素——人,包括导演、编剧、演员等——本身就是民俗的造物,成长在民俗环境中,接受着民俗的熏陶,养成了民俗的思维,传承着民俗的基因,在其制造和表达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带着民俗的倾向,其作品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烙上民俗的痕印。张艺谋在电影色彩运用中偏爱红色,对此,他自己作过解释:“这跟我是陕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