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批判对理论的救赎批判对理论的救赎 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今日的文学批判似乎比文学理论更有市场,同时也比文学理论更活跃。乔纳森·卡勒在《论解构》的前言中开篇即说,在当今如此纷繁复杂的批判论争中,假如非要为所有的派别找一个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当代批判理论的纷繁复杂和令人迷惑不解”。 当然卡勒这里所说的“批判理论”(criticaltheory)似乎更具有一种反思性(self-reflexivity),而且反思性几乎也成为理论之为理论的根基所在。也是在这种理论反思性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批判理论的勃兴这一文化现象?本文将从当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当今文化生产——尤其是理论生产——面临着一个问题 :如何面对读者及其接受。马克思说,生产是消费意义上的生产,消费也是生产意义上的消费,二者构成了资本流通循环的完整过程。在生产和消费以对方为媒介的循环中,失去任何一方都将意味着商品生产的不可能性。也在这个意义上,理论生产改变了其生产和存在的方式,这可以视为是在市场压力下,文学理论生产继续保持其存在的一种策略和方式。 文学理论有市场压力吗?这几乎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问题。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文学理论的生产是与现代学术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逻辑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是杰姆逊所谓的资本对人的无意识和美学领域的殖民化。具体来说,文学理论的资本化意味着人的逻辑思维形式和审美推断的商品化,其重要的表征是,商品意识作为塑造理论产品的要素,从生产之初就是产品的内在因素和前提条件。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成为精神产品的前提是,首先作为商品面对市场。而这就意味着理论必须要面对消费过程、消费对象、资本循环等一系列问题。而理论家——资本高度发达条件下的价值观念的生产者——必定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作为商品的理论生产是有其前期投入的——根据马克思的商品生产价值观念,观念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笔、纸、电脑、网络、电力等等;生产者维持生存的生活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资料,还有为了让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所必须的物质支撑,都构成了精神产品生产的资本,并进而影响了产品的“价值”——是纯粹经济学层面上的,而不是学术层面上的。而这正是今日的文学理论生产与以前发生巨大变化的地方。其实,文学理论的商品形态一直存在着。20世纪80年代文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