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把“新概念”引入作文教学把“新概念”引入作文教学 北大怪才余杰等主编的《审视》一书,《萌芽》杂志以《教育怎么办》为主题组织的一系列文章,全国报刊上批判中学语文教育现状的文章均以近乎“批判”、“声讨”的架势对当今的中学语文教育齐声呐喊。这一大批学者及有识之士为中国语文教育的鼓与呼,直至发出“救救语文”的呐喊,确实令每位语文工作者深思——中国的语文教育到底该怎么办。 大家知道,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倾听与表达,这个目的外化为语文教育就是阅读和写作。然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在这些方面是不如人意的:读。不是为了让学生能读出些什么,而是为了做出“文章被收入教材的作家居然对自己的文章做不出及格的‘阅读分析”,写,不是纯粹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用老师认可的语言和结构,去写“遵命作文”、“八股作文”。这种追求明确化和条分缕析重理性、重抽象思维的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作文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忽略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忽略从文本和人本的整体角度高屋建瓴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极为到位的命题作文进一步窒息和扼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具有人文性、审美性、情感性和制造性的写作变成一种纯技术性和近乎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这势必会磨去学生的灵气。磨平学生的棱角。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感叹“中学生的文章越写越差是事实”。 那么,是谁造成这种作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的局面呢?绝大部分人都同意把它推到“应试教学体制”上去,认为是高考、中考促使老师们急功近利。盲目地追求批量生产的效益。当然。应该承认应试体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是。这样是否有失公允,我们是否还应在其他方面进行检讨? 在尚未找到新的有效的方法之前,考试还是一个公正选拔人才的方式。命题作文(当然也有弊)估量也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一种测试写作水平的方法。就近几年高考的作文题目而言,像 1991 年的《圆》、1992 年的上海高考的作文《遥望星空》,尤其是 1999 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都还是较理想的,有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很大的弹性,但结果为什么还不甚理想?是否应该从教育者身上着手,还作文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呢? 笔者认为,老师传统观念的专制作风,缺乏情感介入的冷漠态度,是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积弊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应试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老师传统观念的专制作风是作文教学中的顽症。它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