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把握文体特点重视蕴含文化把握文体特点重视蕴含文化 摘要:结合小学中年级段教学目标,神话教学应该抓住神话的文体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神话的奇妙,并且在课堂上落实讲故事的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努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认识中华文化,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神话教学 文体特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神话故事共有四篇,集中在中年级段,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的《盘古开天地》、三年级下册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夸父追日》是略读课文)和四年级下册的《普罗米修斯》。神话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点:在文学史上出现的时间早,经历了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记载的过程;中国神话、希腊神话、埃及神话、北欧神话等在世界遍地开花,因此它又承载着丰富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基于以上特点,笔者认为小学语文神话教学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抓住神话的奇妙 马克思曾在《导言》中解释了神话的本质:“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句话指出了神话产生的原因:人类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只能想象和借助想象并将其形象化。神话中既有早期人类对自然宇宙、人类社会、自身起源等的解释,也有想象制造的审美艺术价值。生产力低下束缚了远古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但却释放了他们恣意夸张的想象,让一个个的神话故事瑰丽无比,充满“奇妙”。 回归到教材中《盘古开天地》的课后习题要求:这篇课文想象真丰富,我要好好读一读。《女娲补天》课后习题:这个故事真奇妙,我要多读几遍。人教版的编者巧妙地通过课后习题告诉老师和学生——要抓住神话的文体特点,抓住神话的“想象”和“奇妙”,并且指明了方法途径——反复地读,在读中体会“想象”和“奇妙”。 “奇妙”是神话的重要特点,古代人想象力丰富,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很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多现象和场景在神话中都有体现。因此,神话故事的教学一定要区别于一般记叙类文章的教学,抓住神话“奇妙”的特点。在《女娲补天》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读完课文,结合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神话《盘古开天地》,你觉得神话故事有什么特点? 生:太奇妙了。 师:你从哪里能够感受到奇妙呢? 生:天不可能有黑黑的大窟窿。 生:怎么能“对准天上的大窟窿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即被补好了”呢? 生:“求神降雨”和“造船救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