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摄影机器人 VS 体育摄影记者摄影机器人 VS 体育摄影记者 打开文本图片集 作为一项刚刚投入通讯社实战有用的技术,摄影机器人在本届伦敦奥运会上被广泛使用。这些“机器人”借助摇杆等辅助方式,在赛场增添了许多拍摄角度,同时也将摄影记者从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让人激动的技术进步 参加奥运会这样级别的赛事拍摄,无疑是令人激动的。但对于供职于通讯社的摄影记者而言,在激动之余,不可避开地会对拍摄任务有所焦虑与抱怨。 摄影记者的工作看上去充满刺激和挑战,需要充分地调动想象力来完成,但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对于一个在马道上拍摄像举重这类项目的通讯社摄影记者而言,工作过程就相当无聊:想象一下,假如你的任务是站在数十米高空,弯着腰手持沉重的机身加 300 毫米镜头,用几乎固定的构图拍下举重比 赛每一名参赛选手弯腰、提杠、举起的瞬间,是件多么无聊的事情啊,简直和在影楼为顾客拍证件照一样,同时还危险得多! 但这种工作难以避开。谁让市场已经形成了图片产品量化销售的模式:与其向客户费尽口舌解释我们的照片多么好,不如说“买我们的包线吧,我们去奥运会的人更多,我们有更多的机位,你们关注的竞赛我们可以保证拍到每个运动员的照片……”毕竟,客户那里批预算的人很可能根本就是个图片方面的外行。假如摄影记者最后在内容上没有实现当初销售专员对客户的承诺,通讯社的品牌形象可就要面临危机了。 现在,似乎把这些无聊的拍摄交给机器人就行了。理论上,只要事先固定好相机的位置,接好各种线材,摄影记者可以像一个电视台导播一样,舒舒适服地坐在记者席上,满意地喝着咖啡,按着键盘上的快捷键切换着相机,动一动手中的摇杆,点一点鼠标,各个机位摄取的上千张照片就“飞”到了电脑里。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并非革命性的技术进步 那么是否原来站在马道上的摄影记者就此失业了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摄影机器人是什么。遥控相机早已不是个新奇玩意儿。游泳竞赛的水下相机,田径竞赛的弯道、终点线相机,还有足球竞赛球门后的“活靶子”,这些早已成为了通讯社的标准配备。这些遥控相机的劣势,在于一旦部署完成,几乎就不能再进行调整了,只能设定一个固定视角、固定曝光的组合,然后傻傻地等赛场上的主角跑到取景框里。现在的机器人相机,本质上是扩展了遥控相机的功能,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摄影记者的操控功能。 带摇杆的拍摄装置也已普遍应用在赛场上。此前,几乎所有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