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师“行动研究”的出发点

教师“行动研究”的出发点_第1页
1/5
教师“行动研究”的出发点_第2页
2/5
教师“行动研究”的出发点_第3页
3/5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老师“行动讨论”的出发点老师“行动讨论”的出发点 老师的行动讨论讨论什么?怎么讨论?本文结合自身成长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 行动讨论始于“被逼迫” 回顾自己专业成长的初始阶段,我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也正是经历过校长管理、制度规定、同事竞争、业务竞赛、自己加压的逼迫下才不断进展的,教育技能和专业素养也只有在这些教育、教学实践行动讨论的逼迫中才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 1.一次说课竞赛逼迫出我的“教学效应”。中小学老师在成长中可能遇到各级各类教学基本功大赛,与其躲避报名、胆怯害怕、埋怨参赛,还不如勇敢面对、积极参加。记得大学毕业后工作第三年,校长选派我与另一老师组队参加市学科知识考试与说课的“两轮教学业务竞赛”,面对代表学校荣誉参赛的压力与领导对获奖等次要求的“逼迫”,参赛前一周,我的心里忐忑不安,但我很快冷静来备赛,准备了许多参赛资料,结果获得了团体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从而形成教学动力并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发挥出教学的连锁效应。 后来,我的学生参加市学科知识竞赛,曾连续三次获学科竞赛团体一等奖,有时还囊括一、二等全部奖次,我还被评为市高考优秀辅导老师。当然这些获奖与荣誉并不是我参加竞赛的最终目的,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总结竞赛中辅导学生的教学方法,我也在竞赛中找到了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明确了教学进展方向,提升了教学技能品质。 2.一次论文评比逼出我的“教研兴趣”。过去,我也认为学校要求老师写教研论文与发表论文数量的硬性规定是“面子工程”,认为教与研是“独联体”,老师只要拥有学科专业知识,会讲就可以。这种误解使我对写教研论文感到负担过重。结果在我校组织的论文评比中失利,由此明白了教与研应是“融合体”,并为教而写一直在探究着。在后来的一次备课中,我对《机械基础》教材中的个别章节产生了质疑,为了解开困惑,我查阅了国内讨论生、本科、大专、中职等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不同层次的教材,然后从数学角度给出严格证明,提出对教材错误的修改建议,并撰写一篇商榷性文章投给杂志,结果当月就被刊出。目前国内相关教材这节内容不少都根据我的建议做了修正。由此我才真正体会到教研写作对教学促进作用的价值,教学写作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一发而不可收。我也因教科研成绩显著,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先进个人。 3.一次课题申报逼迫出我的“问题意识”。课题讨论是中小学老师专业进展的平台,也是学校可持续进展的助推器。学校领导对老师课题申报也做出了硬性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师“行动研究”的出发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