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化供应社与抗战时期的文学出版

文化供应社与抗战时期的文学出版_第1页
1/3
文化供应社与抗战时期的文学出版_第2页
2/3
文化供应社与抗战时期的文学出版_第3页
3/3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化供应社与抗战时期的文学出版文化供应社与抗战时期的文学出版 文化供应社①,全称文化供应社股份有限公司,是抗战期间成立于桂林的一个影响很大的出版、印刷和发行三合一的出版机构,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广西最大的一家民营出版企业,被誉为“桂省新书的大本营”②。它表面上是由广西建设讨论会和救国会联合创办的民营文化企业,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是桂系的国民党左派、民主人士和中共密切合作的,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一个进步的文化事业机构,与国际新闻社、救亡日报社一起被称为“桂林三大进步团体”③。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文化供应社充分利用了与广西当局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抗战文化活动,通过出版图书和创办刊物,对鼓动民众的抗战情绪,推动大众文化运动和抗战文学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供应社虽然以推动文化的大众化、中国化作为编辑出版的方针和目标 ,普及性的通俗读物成为其出版的重点,但文学图书的出版始终是其出版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主要是由于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普及必定包含着文学艺术的普及,因此在其出版的普及性读物中就自然有不少文学类书籍,这是其一;其二,文化供应社的编辑中有不少知名作家和诗人,如王鲁彦、邵荃麟、宋云彬、林山等,不是知名作家的也常常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编辑工作,因而对文学书籍的出版自然会成为他们编辑出版的一个偏好和重要内容;其三,抗战时期桂林聚集的作家非常多,文学活动空前繁荣,文学书籍非常畅销,因此,文化供应社也想通过文学书籍的出版来团结作家,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猎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从文学书籍出版状况看,文化供应社主要通过策划文学创作丛刊、普及性文学读物丛书和出版个人著作三种方式积极推动抗战时期的文学出版。 一、“文学创作丛刊” 与左翼文人的文学出版 “文学创作丛刊”,由文化供應社的专任编辑邵荃麟主编,是文化供应社在抗战时期出版的唯一一套纯文学创作丛书。1941 年 11 月 15 日在《文化杂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志》第 1 卷第 4 号上刊出了“文学创作丛刊”出版预告,预告中写道:“文学青年伴侣”——“文学创作丛刊”第一辑十二册自 12 月起陆续出版,并刊出了即将出版的书目,包括陈白尘的《大地回春》(剧本)、沙汀的《同志间》(报告文学)、蒋牧良的《从大别山到唐河》(长篇小说)、艾芜的《荒地》(短篇小说集)、茅盾的《见闻杂记》(游记)、艾青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化供应社与抗战时期的文学出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