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言教学可以去掉注释这根“拐杖”吗

文言教学可以去掉注释这根“拐杖”吗_第1页
1/6
文言教学可以去掉注释这根“拐杖”吗_第2页
2/6
文言教学可以去掉注释这根“拐杖”吗_第3页
3/6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言教学可以去掉注释这根“拐杖”吗文言教学可以去掉注释这根“拐杖”吗 打开文本图片集 教学改革,仅仅是去掉注释这么简单吗 《人民教育》20XX 年第 8 期刊登了沈阳第二十中学文言文教学去掉注释的课改经验。这与我们在陕西省宜川中学进行的文言文课改不谋而合。然而,不少看了报道的语文老师不以为然,“不就是去掉注释嘛,这与以前的文言文教学有什么区别呢?”这种反应也与我们改革之初部分语文老师的反应是一样的。 文言文课文有非常多的注释,课改前如此,课改后也是如此。比如初中的《木兰诗》,文言 300 多字,注释约 40 处、1000 字,高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文言不到 400 字,注释 40 余处、1000 余字。 只要学生耐心读注释,哪怕没有文言基础,注释看完了,篇章的意思也就明白了。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即便如此详尽的注释,老师上课时领着读注释,逐字逐句讲解词汇意义、特别用法、特别句式,逐字逐句翻译,但学生仍然半懂不懂。最让人痛心的是,一个“之”字四五种常用法,初高中阶段在课文中一碰到就讲,少说也讲了上百遍,但学生到高三毕业仍然没有掌握其用法及意义。其效率之低,学生学习能力之差,让人叹为观止! 一切现象都表明:文言文学习压根没走进过学生内心,学生很可能一开始就厌恶文言文或者害怕文言文学习,这种状况没有因为外部压力而改变。 这一点我们有充分的证据。 在宜川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之初,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前测。其中高一的一道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 使齐人傅之( ) 子谓薛居州( ) 一薛居州( ) 题中材料是对成语故事“一傅众咻”的扩展,这也是文言典籍中的名篇。其实考查的并不是所谓的能力,而是心态——敢不敢想,敢不敢做,像“子”、“一”等词汇,根本不用看原文就能回答。然而结果是,每个班级都有交白卷的,多则超过 1/4...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言教学可以去掉注释这根“拐杖”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