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新世纪香港文学批判管窥新世纪香港文学批判管窥 香港报刊商业化倾向严重,且不少报刊无法做到长期经营,很难形成强大的平台来支持文学的进展。这使文学评论发表的园地越来越少,大多数评论文章只能借助一些纯文学刊物或者文化刊物发表,可大部分也由于资金受限而被迫停刊,比如:“《素叶文学》等杂志是由编辑群集资出版的,因为资金的无法顺利到位而最终停刊;《香江文坛》、《字花》等杂志都受到香港艺术进展局的资助,前者因资助取消而被迫停刊。”a 相较而言,《香港文学》是上述所说能为香港文学评论提供重要发表平台的刊物 b。它是迄今为止在香港存在时间最长(从创刊至今达 31 年)且影响广泛的纯文学刊物。在 31 年的进展历程中,《香港文学》经历过一次主编的更换:由香港作家刘以鬯于 1985 年 1 月创办刊物并任主编,直到 20XX 年 9 月由香港作家陶然接任主编至今。本文拟以陶然主编《香港文学》c 批判栏目的主要特色为考察对象,探讨新世纪香港文学批判的问题和现象。 一、 批判现状:借“大陆”之石来攻玉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界对香港文学讨论归纳为如下特点:“香港文学在香港,香港文学讨论在大陆。”d 这说明了香港本地评论处于弱势地位,而且需要依仗大陆的评论力量才能提高它的影响和价值。那么新世纪以来香港文学批判是否已改变这种情况? 实际上,这依旧没有得到改变。以陶然主编的《香港文学》为例,把涉及香港文学批判栏目的作者归属地做了一个统计。按作者所属国家或地区将作者“出处”先划分为香港籍和非香港籍,再将非香港籍细分为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区域。同时,依据写作题材划分为涉及香港话题还是非香港话题。经统计 e,这些批判栏目里共有 198 位作者发表文章,其中香港籍作者有 110 人(约占总人数的 56%),非香港籍作者有 88 人(约占总人数的44%)。而在非香港籍作者中 f,大陆占了 58 人(约占非香港籍作者总人数的66%)。由此可以看出:评论者不限于香港,而是遍布世界各地。接着再把涉及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香港文学批判栏目的评论文章分为“香港话题”和“非香港话题”。经统计,《香港文学》在这 15 年的香港文学批判栏目共发表文章 391 篇,其中直接涉及谈论香港文学的有 386 篇,含香港籍作者发表“谈论香港话题”的文章共有 161篇(约占总篇数的 42%),发表“非香港话题”的文章共有 54 篇(约占总篇数的 1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