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新时代刑事附带民事检察公益诉讼实践面对讨论新时代刑事附带民事检察公益诉讼实践面对讨论 卢晶 摘 要:刑事附带民事检察公益诉讼兼具司法效益性和实践优越性价值。目前刑事附带民事检察公益诉讼实践面临着检察机关诉讼地与主体资源存在争议,调查取證权缺乏刚性,及判决执行难度大等现实障碍,可以通过明确界定诉讼角色、建立协同办案机制、构建修复性司法等方式寻求制度运行障碍的解决路径,以期拓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外延,为新时代“四大检察”并行进展注入新引擎。 关键词:刑事附带民事检察公益诉讼 现实障碍 应对策略 一、刑事附带民事检察公益诉讼的实践探究与价值分析 (一)司法实践探究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衍生与进展。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试点期间仅有 1 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0XX 年修改《民事诉讼法》及 20XX 年“两高”《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后,检察机关开始以“公益诉讼起诉人”身份开展诉讼活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大幅度增加。20XX 年 1 月至 12 月广东省检察机关共受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 6782 件,立案 5186 件,提起公益诉讼 188 件,其中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160 件,占比 85.11%,案件类型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 43.62%,国有财产保护领域 2.13%,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 54.26%。时至今日,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工作成果斐然,已初步形成刑事附带民事检察公益诉讼的制度构架。 (二)功能价值分析 1.司法效益性 诉讼本身是消耗社会资源的活动,控制并降低诉讼成本成为整个社会诉讼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动因。在程序价值上,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节约司法成本,提升办案效益。由刑事案件管辖的法院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并审理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双管齐下解决刑民责任,避开重复性诉讼活动,有节约司法资源、减少诉累的意义;二是刑民证据共享,合力追责。[1]检察机关借用刑事侦查手段收集和固定证据,与民事部分实现共享,用以证明行为人主观、侵权行为、损害事实等内容,从而确定民事侵权责任,这极大地减轻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举证压力,成为检察机关办理此类案件的通用做法和策略选择。 2.实践优越性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具有激发基层检察机关积极性、释放办案活力的实践优越性。一是管辖权下沉到基层检察机关,极大丰富了案件线索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