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新闻专业主义:乌托邦还是意识形态?新闻专业主义:乌托邦还是意识形态? 【内容摘要】 为什么“新闻”这样一个门槛并不高的职业会标榜专业主义?为什么会有人试图将其建构成为一种乌托邦?本文对中国新闻场这个“政治小世界”之中的新闻专业主义言说的产生脉络进行梳理,从“行业独立的政治诉求”角度探究这套神话如何被异位移植到中国,其政治目的何在,指出这种说法有可能遮蔽人民报刊的传统,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乌托邦;意识形态 作为“现代性的意义生产实践”的新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本系统” 。①假如只从文本角度来看,新闻文本本身并不具有特别性:即便是最故事化的新闻,用帕克的话来说也只不过是一种通俗文学的形式——一种备受欢迎的短篇小说的轮回形式而已。②那么,为什么“新闻”这样一个并不高深,门槛并不高的文本生产业会标榜专业主义?事实上,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法律等专业和新闻学一样,都经历过专业化的建构。而且这些专业的从业者在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甚至超过了新闻学,也不乏对专业性的强调,但是这些领域并没有出现“文学专业主义”“社会学专业主义”“人类学专业主义”“哲学专业主义”之类的产物。唯独新闻学领域出现了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③奇怪的是,那些不提专业主义的学科,也未曾因为所谓专业主义的缺失而陷入不专业的危机之中。在学科的危机时刻,这些学科通过讨论方法与讨论对象等的调整,重新确定学科同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科的突围,完成范式革命。它们在专业化程度上不亚于甚至远远超过了“新闻”专业,而一直强调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学科与新闻实践则似乎一直在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的路上。 尤其是在各种新媒体新闻产品或实践形态如微信新闻、客户端新闻、机器人新闻等层出不穷,算法、程序员的逻辑冲击着整个新闻业专业的逻辑之际。新闻专业主义在被“解构”“冲击”的同时,也成为了新闻专业对于新媒体的应对话语。似乎,无论出现怎样的状况,新闻专业主义岿然不动。在这种意义上而言,新闻专业主义的功能更像是意识形态。因而,国外有讨论则直接从意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识形态的角度考察新闻专业主义。④ 在西方经济、政治、文化危机此起彼伏的时代,新闻专业主义被人试图以乌托邦的名义言说就显得格外具有症候性了。本文利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工具,对中国新闻场的新闻专业主义言说的产生脉络进行梳理,探究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