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施玲娴-无锡外国语学校施玲娴-无锡外国语学校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教学反思 无锡外国语学校 施玲娴 引言: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毕达哥拉斯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探究过程,得到相应的理论,并加以实际应用。从而促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进展。根据这一想法,我在《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教学时作了一些尝试,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点肤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教材背景: 《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是第 10 章《图形的相似》中的第四课时,也是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第一课时。前三课时介绍了比例线段,黄金分割,相似图形,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认识了假如两个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推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必须要满足三对对应角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条件繁琐。第四课时《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就从简化条件的角度出发,讨论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满足的条件。 二、探究与兴趣激发: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这种良好的积极情感体验,将直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两个知识点的导入,运用了探究式导入和变式导入两种不同方法。 1、探究式引入: A A′ B′ A″ B″ A B (1) (2) (3) (1)在图中,若∠A′=∠A,∠B′=∠B, A′B′=AB,那么(1)和(2)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由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得△ABC≌△A′B′C′) (2)若∠A″=∠A,∠B″=∠B, A″B″=2AB,那么(1)和(3)中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学生操作,探究) 由题意,图中的两个三角形的第 3 对角∠C″=∠C 相等,同时通过度量可得 B″C″=2BC,C″A″=2CA,这样由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知△A″B″C″∽△ABC; (3)设 A″B″=kAB,改变值的大小,再试一试,两个三角形是相似吗?(通过动画演示,感受无论值如何变化,两个三角形总是相似的) 类比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度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