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旬邑唢呐艺术传承与创新旬邑唢呐艺术传承与创新 崔海荣 樊琪 摘要:自 20 世纪初以来,旬邑唢呐艺术形成以周派、吕派和北塬派为主的三大体系,从事唢呐的艺人已有千余人。旬邑唢呐艺术的继续传承和进展,不仅是唢呐传人赖以生存的手段,更是民俗学者重点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旬邑唢呐艺术的传承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唢呐从艺者、高校讨论者等多方面的合作,让唢呐进入校园,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让唢呐重新回到乡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让旬邑唢呐艺术继续传承、永久进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更是对旬邑唢呐艺术的创新性进展。 关键词:旬邑 唢呐 传承 创新 唢呐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唢呐艺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是人民群众民俗节日、婚丧嫁娶等群体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艺术,承载着旬邑人民的情感意志和精神价值,凝聚了旬邑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生感悟。 一、旬邑唢呐艺术的传承与演变 自 20 世纪初以来,旬邑唢呐艺术形成以周派、吕派和北塬派为主的三大体系,从事唢呐的艺人已有上千余人。[1]周派唢呐音调婉转、刚柔交融、激情洒脱、富有节奏感; 吕派唢呐演奏风格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犹如万马奔腾之势; 北塬派演奏丰满华丽、时而细腻时而浑厚,极富韵味。[2]周、吕两派主要是以家族传承为主,至今已有十余代传人,且都以本族传人为主,北塬派并无家族传承,以师徒相传为主。 20 世纪 50 年代末,旬邑唢呐艺人周车儿荣获陕西省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演奏一等奖,此后,旬邑唢呐艺术逐步在国内外形成了很大影响。到 90 年代时,旬邑唢呐在各类大型盛会中进行了艺术表演,取得了巨大的反响。21 世纪以来,唢呐已成为旬邑的另一个代名词,20XX 年,旬邑唢呐已被收入省级非物质文化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遗产目录。近年来,旬邑唢呐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是这一地区乡土音乐的主要内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精神价值与文化意义。 从唢呐传人的角度而言,旬邑唢呐是祖辈、师徒之间情感的纽带,延续着生命的意义; 对当地文化部门而言,旬邑唢呐是乡土音乐的活载体,担负着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 对民俗学者而言,旬邑唢呐是本地区域的声音符号,记忆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味,成为本地人群相互认同的标志。因此,旬邑唢呐艺术的继续传承和进展,不仅是唢呐传人赖以生存的手段,也是当地文化部门需要关注的对象,更是民俗学者重点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