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创作缘由:《宣和画谱》中记载,“中书舍人韩熙载,以贵族世胄,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棵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后主便“命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问题一:顾闳中是谁?问题二:画中的主人公有谁?问题三:这画描写的是什么朝代?问题四:这画为什么会诞生?缘由视频•这幅长卷上分5个片段绘出了夜宴从“众聆曼奏”到“击鼓助舞”,经“宴中小憩”又“轻音徐来”,最后“宴终曲尽”的过程。图卷中每一片段之间以屏风相隔,保持了观看的连续。《韩熙载夜宴图》绢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无疑是中国古代情节性绘画的杰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时期官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整幅画卷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像一支节奏抑扬顿挫的曲子,时而静若天籁,时而动如战鼓,起伏跌宕的情节变化就在乐曲中渐次展开了。视频介绍•听乐: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观舞:王屋山舞“六么”,熙载亲自击鼓。休息: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体息盥洗。清吹: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宴散: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琵琶声起,江南寂静的夜被铮然拨动,夜宴开始了。•转轴拨弦三两声,声声如诉,连湿润的空气似乎都凝结了,所有的人都在凝神倾听,沉湎在悠扬的琵琶曲里——•这是韩熙载的夜宴。此时,他斜坐于榻上,头戴黑色峨冠,手自然地松弛下垂。满室的宾客或坐或立,都在倾听歌伎弹奏琵琶,面前的几案上,酒樽斟满,果盘堆尖,但人们只陶醉于琵琶女指端流出的美妙曲调,心有旁骛的大概只有韩熙载,他知道客人里多了两位不请自到的宫廷画家顾闳中和周文矩,他何尝不明白后主李煜身边的二位画师来此的目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且把满怀愁绪付于一江春水。♥♥观舞•接下来是观舞的时刻,韩熙载干脆脱去外衣,抖擞精神,上前为舞女击鼓,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一位客人拍手打板,淡绿衫裙的女子翩翩起舞,旁边还有一位女子击节叫好。一位僧人专注地看着韩熙载击鼓,对身边的舞女似乎视而不见。在这个热闹而奢华的场景里,每个人的表情姿势,都随着舞蹈的节律,呈现着内心的情绪流动。♥♥•热闹到了巅峰,人的身心就会涌出些倦意。韩熙载放下鼓槌,坐到内室的卧榻上,五个女子簇拥身边,韩熙载心不在焉地任凭侍女为他洗手、擦脸,对榻上三位女侍的私语也置若罔闻。旁边还有两位侍女,一位托着茶点,另一位拿来了琵琶和笙箫。夜色已深,火烛燃烧近半,夜宴也进行到中间了。卧榻之上的韩熙载似乎看到了窗外的阑珊夜色,同样一轮圆月,可曾照亮北方疆土?算了算了,与其心忧天下,不如醉生梦死,夜夜笙歌。♥♥•奥热难耐的韩熙载干脆脱去外衣,袒露胸膛坐在椅子上,执扇驱热,自顾与眼前的婢女说话。中间的五位女子则坐成一列,参差婀娜,笙箫合奏出的曲子,悠扬动听,客人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屏风前后,一位男客和一位女子正调情言笑——画面中隐约可闻悦耳的丝竹清音。♥♥•再难舍的欢宴也总是要结束的,宾客们有的准备离去了,有的还眷眷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韩熙载一手举在胸前示意,另一手紧握鼓槌,似乎意犹未尽,要通宵达旦的样子。卷尾处,一女子作泣别状,一男子揽腰柔情哄劝——画面戛然而止。♥♥它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风貌,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从一个侧面,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也许,历史就是一出时刻上演着的盛宴吧,人物走上走下,场景变来变去,而月亮还是那轮月亮,江山还是那个江山。韩熙载远去了,李煜也远去了,人在历史的长河里是渺小的,不管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而《韩熙载夜宴图》留了下来,文化的流传总是潺湲有序的。真该感谢顾闳中,他用细润而圆劲的线条、浓淡适宜的敷色刻画出的人物,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历史的画卷,让我们开卷有益,闭卷沉思。•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