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曹植辞赋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主题

曹植辞赋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主题_第1页
1/6
曹植辞赋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主题_第2页
2/6
曹植辞赋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主题_第3页
3/6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曹植辞赋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主题曹植辞赋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主题 郑庆民 摘要:曹植遵循的传统伦理价值观与现实环境的激烈冲突造成了一生的悲剧,他的辞赋创作便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表达,尤其是叙志赋和述愁赋,集中体现了作家对于生命意识的追求和无望之后的变迁。曹植作品中生命意识的主题也是他回归屈原赋的根源所在,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学美感。 关键词:生命意识; 叙志; 述愁 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钟嵘曾说“彬彬之盛,大备于时”(《诗品》),当日文学创作的繁荣可见一斑。由于儒学的衰微,文学观念的自觉,魏晋六朝文人普遍冲破了汉代文人以歌颂讽喻为主的政教功利主义文学观,转而重视作家个人情怀的抒发,情感成为文学批判的主要标准之一。 [1](p.17.)曹植提出“雅好慷慨”,潘岳“信其缘情”,陆云推崇“深情至言”,萧绎提倡“流连哀思、情灵摇荡”,都反映了注重个人情感的时代倾向。其中,曹植不仅首倡“雅好慷慨”,而且身体力行地在创作中贯彻这一原则。在他的作品中,“情”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在更深的层面上体现了作家的个体生命意识。此文仅以曹植的辞赋为例,来简略分析这一问题。 一 文学即人学,优秀的文学作品表现的是创作对象的情感和灵魂。“魂”之所至,作品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曹植的辞赋创作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建安是一个英雄辈出、慷慨苍凉的时代。它打破了汉帝国的大一统,却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的统一帝国。呈现在文人面前的,一方面是哀鸿遍野、人民流离失所的惨景,另一方面却是生逢乱世、建功立业舍我其谁的契机。当时的文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人无不希望在这一乱世中建立功业,从而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这正是“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曹植贵为皇子,“几为太子者数矣”,[2]他与普通的封建文人一樣,也希望自己在乱世中能够有所作为,甚至因为自己身为高层统治阶级中的一员而抱有更迫切的功业愿望。这一人生理想在其所作的《与杨德祖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哉!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史官之实录,辨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 由此可见,曹植对其个体生命价值的设计,完全遵循了儒家传统的伦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曹植辞赋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主题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