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曾留守大学生感恩现状调查及对策 摘要: 曾留守大学生感恩状况虽总体良好,但存在感恩面狭窄、受助不感恩、感恩行为欠缺等问题。高校应利用大学期间学生自我认同的良好时期,通过感恩认知培育、感恩情感加强、感恩行为实践等方面切人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帮助解决多年“留守经历情结”的困扰,促进其心理健康进展。 关键词: 曾留守大学生;感恩;对策 留守儿童是我国青少年中的一个特别群体,2013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1]。由于特别的存在状况,留守儿童已得到社会广泛关注。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进人高校,成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称之为曾留守大学生。 1 问题提出 1.1“曾留守大学生”的由来及“感恩”、“感恩教育”的内涵曾留守大学生是由留守儿童成长而来的,本文将在青少年时期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称之为“曾留守大学生”。有讨论表明:“相比于非留守学生,曾留守大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负性生活事件,也更易于抑郁。”[2]那么如何缓解呢?“感恩能有效缓冲负性生活事情对曾留守大学生个体心理需要的不利影响,增强个体的正性心理体验。”[3]因此,调研曾留守大学生的感恩状况,探究对曾留守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刻不容缓。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对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便利,得到内心的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知、意志和行为”[4]。感恩,不仅是人最基本的品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教学方式、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1.2对曾留守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帮助曾留守大学生正确看待他人的恩惠,克服自卑心理,减少负面生活事情的干扰,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二是有助于曾留守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心理韧性以抵制环境的不良影响,提升抗逆力,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三是感恩教育可以使他们怀感恩之情、念相助之人、行感恩之举,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人生价值。显然,适时介入感恩教育利用大学期间自我认同的良好时期,切入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灵深化,完成多年‘留守经历情结’的困扰,促进心理的持续进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5]。 2调研开展 本次调研选取的是安徽省某市属高校,在校生约7000人。调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