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有效推动微型课题讨论的学校教科研管理机制与策略探究有效推动微型课题讨论的学校教科研管理机制与策略探究 从 20XX 年开始,我校整体进行了微型课题的推广讨论,提倡老师着眼于平常的课堂教学,把课堂问题提升为讨论课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深耕不懈,在实践讨论中收获教科研的甜蜜。 为了对老师的个人课题讨论进行及时的指导和适时的督查,学校教科室成员每月组织科研组长对老师的课题讨论进行随查随诊。在一次科研例检中,我发现小 S 老师虽然有自己的微型讨论课题,在“加强课文朗读指导,培育学生语感的实践讨论”的讨论方案上也有自己的一些讨论设想,但是,走进她的课堂,却发现讨论方案与实际教学是“两张皮”,查阅她的教案,在教学预设中也没有比较多地关注朗读与语感能力提高的勾连,更注重运用朗读获得并强化理解。问到她在确定讨论课题之后的学习情况,也只是说,看过一些教学杂志,但没有进行专题阅读。再看她写的讨论心得,与讨论课题相关的文字一篇没有。 与小 S 老师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这些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老师避开教学工作的枯燥乏味,就要把老师引到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进行教育科研既然是一条“幸福的路”,为什么很多人不同意或者不好好地走在这条路上寻觅并体验幸福呢?是我们老师的讨论能力缺失,还是的确从学校的层面来看,我们的理解、认识、机制还存在问题,才使老师即使想采摘这朵漂亮的玫瑰,终究还是怕这花朵上的尖刺而畏难袖手?细想之下,也许是以下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教育科研的重心下移到一线的课堂,为老师进行实实在在的讨论提供了用武之地,但是,不少老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虽然推出微型课题的讨论方向,更加贴近广阔一线老师的实践,但是,进行教育科研一般知识的学习和科研一般流程的培训还是必要的,只有让老师掌握了必要的讨论方法,他们才能找到讨论的着重点和着力点,才能从“花架子”式的讨论转变成真讨论。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对于老师微型课题的讨论,也要因人而异,应该着眼于老师专业进展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进行不同要求,提供不同指导服务。一刀切的讨论要求只会使大部分讨论课题在平常纷繁的教学中流失,而老师的专业进展也会因为目标规划不到位而受到阻碍。 3.作为学校教科室等基层的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不能因为课题是“微型”的而忽略了讨论流程的指导和监控,恰恰相反,正因为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