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有欣慰,更有压力有欣慰,更有压力 正像杜诗里写的:“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海燕》改为专发散文随笔的刊物,转眼已届五年。回首五年来所走过的改刊路程,我们作为一些不识时务的探究者和实践者,其身心的尴尬与疲乏,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道尽?不过,尴尬也好,疲乏也罢,“俱往矣”,它们并不值得念念不忘或喋喋不休。而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此时此刻,我们更多地感到了某种轻松和欣慰,当然还有轻松、欣慰之后的忧患和压力。 先来说说我们的轻松和欣慰。五年来,经过杂志社同仁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目前的《海燕》虽然还不能说是风光无限,尽善尽美,但它毕竟异军突起,在时下中国偌大的期刊之林、尤其是纯文学期刊之林里,展示了自己的风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产生了自己的影响,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具体来说:第一,《海燕》刊发的散文随笔作品,普遍保持了较高的思想和艺术水准。五年中,大约有六百篇(次)的作品被国内重要选刊和权威选本所转载,年度平均转载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同时,数十篇优秀作品进入“中国散文排行榜”,或在国内各类奖项中获奖;十几篇精品力作入选大中学校语文教材、参考书,或作为高考、中考语文试卷的范文。第二,《海燕》得到了广阔作家的信任和支持,形成了强大而稳定的作家队伍。五年来,为《海燕》倾情撰稿的,有数以百计的老中青三代实力作家,其中包括国内一大批最为活跃、也最有影响的作家、诗人和学者,也包括像余光中、洛夫这样的海外名家。他们以自己的精心和得意之作,展示了《海燕》的基本阵容,也保证了《海燕》的总体质量,从而使《海燕》成为荟萃当代华语散文创作最新成果的重要平台。第三,在全民阅读率持续下降和纯文学市场普遍低迷的背景下,《海燕》的发行量自然不可能有快速的、突破性的提升,但它纸质文本的订数,始终保持着同类期刊鲜见的稳中有升。而它的电子文本的发行,仅在短短的两年中就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二〇〇七年,在以检索为主的“中国知网”上,《海燕》的机构用户已是数以千计,其中稳定的高端用户包括了国内外一流的高等院校、科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研机构,以及各级政府机关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等等;其个人用户亦分布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在以浏览为主的“龙源期刊网”上,《海燕》从两千多种社科期刊中脱颖而出,连续两年入选海外阅读排行前 100 名期刊,且在具体名次上,呈现出大幅度跃进的态势,是该网络排行二〇〇七年中上升幅度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