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留学生群体的构成及分析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留学生群体的构成及分析_第1页
1/4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留学生群体的构成及分析_第2页
2/4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留学生群体的构成及分析_第3页
3/4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留学生群体的构成及分析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留学生群体的构成及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采纳定量分析方法,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留学生群体进行讨论。1916-1953 年中国留学生赴海外留学分为拓荒之旅、自由进展、纳入正轨三个阶段,共有 100 位留学生就读国外 37 所图书馆学专业院校,留学人数与全国的需求相比,总体偏少。留学生来源于国内 30 所中等以上院校,籍贯主要分布于湖北及东南沿海和大城市,来源省份过于集中,显示出不平衡性。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留学基本以学历教育为目的,获得学位普遍较高。女性是留学生中的重要力量,前期留学生全部或大部分回国,后期受时局影响回国较少。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图书馆学 留学生 学者群体 分类号 G250.9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XX.03.014 近年来,中国图书馆学讨论者注重对于近代图书馆学留学生资料的发掘,杨子竞总结了 20 世纪上半叶“海归派”的主要贡献,列出 38 位曾经留学海外或在海外工作过的学者[1]。李刚在《制度与范式: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考察》中,列举了 1911-1923 年的 11 位留学生和 1925-1949 年的 41 位留学生,并对留学国家、学校、留学生之间的关系、留学生知识背景进行了分析[2]。郑丽芬在博士论文《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教育》中列举了第一批(1914-1924 年)13 位和第二批(1920 年以后)67 位留学生[3]。台湾学者涂光需在博士论文《西方知识和价值的转换与传播:20 世纪早期中国图书馆服务的形成》中列举了 28 位留美学者[4]。在讨论资料上,郑丽芬对第一代学人的外文资料进行了仔细收集和整理,涂光需利用哥伦比亚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学院的档案资料,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迄今为止,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留学生的整体情况还缺乏清楚完整的认识,在留学分期上也有进一步细化的必要。文章在吸收以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往讨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划分留学阶段,注意搜集利用外文资料,对留学生的留学学校及获得学位进行逐一订正,并对留学时间及人数、留学国家、留学生来源、留学生籍贯、性别比例、就读学校、获得学位、回国情况等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 1 概念的界定 1.1 留学生范围的界定 据《辞海》定义,留学:留居他国学习[5]。据《汉语大词典》定义,留学:留在某处求学;留居他国学习讨论。留学生:留于他国学习的学生[6]。留学生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离开本国到其他国家求学的学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留学生群体的构成及分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