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15分)利用线形生产函数(Y=α L,其中 Y是产出,L是就业,α 是常数)、菲利普斯曲线和产品加成定价原来来推导总供给曲线(10分),并以图形绘出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5分)。 二、(15分)假定一个经济体由以下等式所刻画, C=100+0.8(Y-T) I=900-50i G=100,T=100 问(1)均衡的产出和利率水平是多少?(5分) 现在假定如果政府支出增加到 200,则 (2)消费和投资各变动多少。(5分) (3)挤出效应是多少?(5分) 三、(15分)假定美国和日本的生产函数1233iiiiYA K L=(i=1,2,分别代表日本和美国),并基于表 1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推导人均产出增长核算表达式。(7分) (2)二战后,日本逐渐追赶上美国,原因是什么?结合相关理论以及表 1论证。(8分) 四、(15分)一个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分别为: AD:m+v=p+y AS:p=pe+λ (y—y*) 其中,pe代表对价格水平的预期,y*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m为货币总量。y和λ 常数。 (1)若预期为完美预见(Perfect Foresight),求出均衡的价格与产出水平。(8分) (2)若货币当局实行了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图解这次政策操作的短期和长期效应。(7分) 五、(15分)20世纪 90年代后期,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背景是:人民币盯住美元;采用结售汇制,即贸易收支外汇统一由国家购进和卖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周边国家货币普遍贬值,人民币汇率不变。之后,我国出现了长达40余月的通货紧缩。 (1)假定总供给对价格为完全弹性(即在 P-Y平面上,AS曲线为一水平直线),论证我国这次通货紧缩的机制。(5分) (2)通货紧缩之后,我国经济逐渐回暖,其原因如何?(5分) (3)以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何含义?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有何启示?(5分)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 2分,共 2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写在答题纸上,并注明题号。) 1.就商品 X、Y的偏好次序来讲,下列效用函数中哪一个与效用函数 U(X,Y)=XY相等? A.U(X,Y)=(X-1)(Y-1) B.U(X,Y)=(X/2)(Y/2) C.U(X,Y)=(X+3)(Y+3) D.以上三者都正确 2.已知 X的价格为 8元,Y的价格为 4元。若消费者购买 5个单位 X和 3个单位 Y,此时 X和 Y的边际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