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价值观是特殊的观念系统,是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在标准[1]。价值观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描述、解释、预测和导向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变迁和文化建设、传播的重要测量指标[2]。人的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一定主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中学生阶段是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时期,生理和心理发生剧烈变化,该时期是个体个性品格、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的实证研究,为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一、 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方法 1.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沧州的中学抽取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被试 300名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共 259份,其中:男生111人,女生148人;初中152人,高中107人;城镇 70人,农村 189人;独生子女 90人,非独生子女 169人。 2.研究工具 采用西南大学覃江霞编制的《中学生主流价值观现状调查问卷》,该量表分为锐意进取、物质享受、自我关注、良好心态、益人利他、社会责任六个维度,共 27个项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五个不同的程度采用五点记分法。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克伦 巴赫系数为 0.814。 3.程序 被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采用统一指导语,并统一回收问卷,筛选有效问卷,然后采用 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二、 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价值观的总体状况是比较积极的 中学生对六个价值取向维度的重要程度的选择结果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锐意进取、自我关注、社会责任、益人利他、物质享受、良好心态(平均分依次为 4.562,4.141,3.984,3.904,3.806,3.578) 锐意进取、社会责任、益人利他都排在物质享受之前,表明中学生价值观总体上是比较健康积极的。中学阶段青少年自我意识正在发展高峰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个性不够成熟,还没能很大程度地“去自我中心”,所以自我关注排在第二位就不难理解了。不过,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仍存在溺爱的现象,视孩子为小太阳,围着孩子转,这样的成长环境也可能是中学生“自我关注”这一思想观念比较深重的原因之一。良好心态被排在最后,说明相比较而言,中学生更重视锐意进取、自我关注、责任、利他、物质享受,良好心态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可能原因,一方面,中学生处在青年早期阶段,敢闯敢干,积极入世、锐意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