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高速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对生存发展环境和农村生态尤为关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盼,做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镇”,“使农村与城市的生活质量差距逐步缩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思路政策,确定总体布局,推进工作部署。一、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杭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其扎实的根基,就政策而言,它源于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就时间而言,它是“百千”工程的新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7年,以村容村貌整治为主。针对整治村,主要治理“脏、乱、差、散”为重点的环境整治而针对示范村,则主要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六化”目标。第二阶段:2008-2012年,在原来基础上,提出了“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一村五项目”的目标要求。每村至少建设3.5米宽、1.5公里村内主干道;每10—15户配置一个垃圾箱;80%以上的农户使用卫生厕所,每个村1个以上公厕;普遍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绿化覆盖率15%以上。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在完成“百千”工程全覆盖的基础上,按照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五美”为建设标准,到2015年全市建成193个中心村、250个精品村、21个风情小镇、28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14个精品区块、100个历史文化村和1000个单体古建筑修复。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交谈时,要求杭州市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要先行。杭州市认真贯彻习总书记指示,部署美丽杭州建设工作,开始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二、杭州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是大的,推进是快的,成效是好的。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一)美丽乡村特色不够鲜明在“美丽乡村”大力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村庄尚未摸清家底就编制整体规划,对人口转移趋势把握不准,没有形成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详细规划方案。同时,因地制宜不足,“一刀切”现象比较严重。设计单位对各村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传统文化等情况的掌握不深不透,导致规划编制内容重复、形式单一、特色不足。此外,一些村庄按城市模式设计,搞大拆大建,乡土味道、乡风乡貌留存不足,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加之只注重房屋建设,忽视环境、卫生、文化等现代文明元素,未能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与舒适。这些都让原本古乡古韵的乡村被建设大潮冲刷的一般无二,失去了自身特色。(二)美丽乡村建设合力尚未形成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地方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一些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时高标准建成了,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尤其是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三)美丽乡村富民产业尚不清晰美丽乡村建设,说到底是农民的事业。没有产业支撑,农民就不能在家门口致富增收,就不可避免地大批外出务工,美丽乡村建到最后还是一个空心村。目前,在发展富民产业的道路上,大部分村庄存在以下问题: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和发育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较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