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灵丘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近年来,我县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逐年提高,从国外到国内、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环境保护已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追求绿色生活、低碳生活,倡导生态文明将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客观理性地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刻反思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方生存的空间,营造一个清新、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次我县被列入全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试点县后,我们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通过对“十一五”期间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的回顾总结,我们认为当前我县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了“五个不平衡”。(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我县经济增长主要依托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工业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95%以上,在工业企业中,主要以重工业为主,依赖矿产品初加工,1这种以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给我县环境保护造成了很大压力。再有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少,在全县GDP中,节能环保项目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再加上历史欠帐多,从而造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失衡。(二)矿山开采与生态恢复不平衡。我县企业抓生产、重效益的现象比较突出,只看重资源的开采,对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造成矿山植被破坏,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三)总量控制与生产发展不平衡。每年市政府都要与县政府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对全县主要污染物指标(SO2、COD减排)进行考核,对于灵丘这个依赖传统重工业发展的县,完成总量控制指标与企业的生产发展有着明显的冲突。(四)农村建设与污染防治不平衡。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的环境条件明显改善,所有行政村通了水泥路、硬化了街道、美化了村容,村民对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资金落实困难,农村污水、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污水排放、垃圾处理成了困绕农村环境的又一难题。(五)环境监管与执法能力不平衡。灵丘地域广阔、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资源丰富、企业分散、难以管理。环保局作为全县环境监管单位,担负着全县2732平方公里范围的环境保护工作,其从环保所转为环保局、从事业单位转为政府组成部门,在人员结构、人员素质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政府组成2部门,加之执法装备不完善,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需求。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中,我们就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建议:一、放宽或下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项目的支撑,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发展,应在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明确划分省、市、县建设项目管理权限,针对情况应下放或放宽审批权限。对需要编制环境报告表的机械加工、畜禽养殖、生活垃圾等中转业、房地产开发、社会事业与服务业类别等建设项目,应下放至县级环保部门负责审批,且应将审批权限中的投资额由300万元以下项目扩展至1000万元(或2000万元)以下项目。审批后,上报市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他对环境影响敏感的项目还按原审批渠道办理。二、增加约束性指标的环境容量今后,环境保护工作将日益加强,对约束性指标的考核将更加严格,“十二五”期,环境保护约束指标增加为5项,比“十一五”增加了3项,这对于灵丘依赖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县,会带来更加严峻的考验。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在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绿色、循环、低碳等新兴产业会得到快速发展,将引导产品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产业向多元化发展、产品向高端化升级,在此3过程中对SO2、COD等约束性指标的需求量会有所提高,企业需要一定的环境容量。因此,我们考虑到今后全县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产业结构的特点和现状,应在转型发展的初期,适当放宽环境约束性指标的容量,以利于地方经济发展资金的积累,逐步增加环保投入,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是可以在转型发展的前三年,增加转型试点区环境保护指标容量,企业新增容量所系经济增效可以全部用于企业环境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