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浙西南八都群铅锌多金属矿含矿层位的确定及找矿意义浙西南变质岩区位于闽浙变质岩隆起区金银铅锌多金属矿矿集区的北东段,其主体地层为早元古界八都群和中元古界龙泉群。通过多年的找矿实践和研究,认为八都群具有一定的岩性层为铅锌多金属矿的含矿层。本文在开展 《遂昌——庆元地区铅锌多金属矿资源评价》大地调项目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八都群泗源组之 绿帘绿泥阳起石岩性层为铅锌多金属矿的含矿层位,其分布范围广、 岩性层特征明显、所产矿床规模大,具有区域上的对比意义和现实的找矿意义。关键词:浙西南、 泗源组、 绿泥绿帘阳起石岩层、铅锌多金属矿1.问题的提出浙西南变质岩区历来是浙江省的地质找矿和地质矿产研究的重点。曾数次在该区进行大规模的矿产调查,发现了遂昌金矿、八宝山金矿、乌岙铅锌矿等著名贵金属、硫化物金属矿床,小型矿床、矿点数百处。并对治岭头金矿、乌岙铅锌矿进行了典型矿床的研究。80年代未以来,该区矿产勘查处于徘徊不前只见星星、 不见月亮的状态。随着尤溪梅仙特大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勘查探明,具有类似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的浙西南变质岩区的地质找矿显得尤为迫切。浙西南变质岩区在基础地质方面随着年代地层学的进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 A.W.Grabau(1924)提出华夏古陆( Cathysia)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争鸣,相继提出了“华南加里东褶皱带”2 / 9 (黄汲清)、“大陆边缘带(王鸿桢)”、“岛弧隆起带(兰玉琦)”、“造山混杂带(许靖华)”等。近年来,随着一批大龄同位素年代资料的发表,华夏古陆说又得到了水涛、沈渭州、李献华等人的支持,逐渐成为主流说。闽西北浙西南变质基底为华夏古陆的核心。胡雄建(1991)等人的浙西南前寒武地层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多种同位素测年法,肯定了本区存在大于1900Ma 的古元代八都群和小1400Ma的中元古代龙泉群。八都群按其层序由老到新又划分为汤源组、堑头组、张岩组、泗源组、大岩山组,泗源组为八都群的主体地层。其八都群的确立, 为浙西南变质岩的基础地质研究和地质找矿打下了坚实的地质基础。浙西南变质岩区的铅锌多金属矿成因认识方面主要集中于矽卡岩型、层控型、岩浆—火山热液型等方面的争论,随着认识的不同,找矿的侧重点也随之转变。 福建梅仙式层控型特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探明,无疑是闽浙变质基底找矿的最重要发现之一。胡雄建等人在1992 年提出八都群钙硅酸岩(不纯碳酸岩)为重要的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