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论儒家之“诚”的德性范畴浅论儒家之“诚”的德性范畴 内容摘要:“诚”是儒家学说的重要范畴之一。儒家认为“诚”是人应当具有的重要德性,是人们完善自身的道德力量,同时还是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法律规范。儒家关于“诚”的范畴是极其丰富的,内容斑斓,本文主要从德性论的角度揭示儒家之“诚”的道德价值。 关键词:儒文化;诚;德性 进入 21 世纪以来,诚信的地位在个人与社会生活中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诚信是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对于自己而言,“诚”就是不自欺,客观地对待自己,不强不知为知,不强不能为能。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他人而言,“诚”就是不欺人,意味着诚实待人、光明磊落。为人阴险狡诈、弄虚作假、巧言令色则是不道德的小人。 一.诚——德性之基 人何以要具有“诚”的品德?古代儒者对这一问题作了形而上的解答。他们把“诚”归为人性,进而把人性归为天道,认为“诚”是人之本性,同时也是自然之本性。明清之际的大学者王船山曾明确地说:“诚者,神之实体,气之有用,在天为道,命于人为性,知其合之为明,体其合之为诚。”[1] 就天道而言。“诚”就是自然的本性,就是天道本体,就是宇宙的本质,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所以《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而世上的万事万物则是“诚”的展开,是“诚”的体现。儒家论“诚”之所以讲天道、天理,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说明:人之为人,“诚”是最基本的和不可代替的德性。 就人性而言。“诚”实际上是人们自我认识的天赋能力。《中庸》所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就是上天所给予人的先天的道德意识,这是人之本性。所以,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至诚”便可以由“尽己之性”再到“尽物之性”,以至于同天地相参,达于天人合一。 在儒家看来,“诚”不仅是人应当具有的品德,而且是万德之总。《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又说:“凡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朱熹对这个“一”作了解说:“一者,诚也。”诚一以贯万德,仁义礼智,无一不诚。王船山说:“诚为仁义礼之枢,诚之为智仁勇之枢。”又说:“诚,心也,无定体而行其性者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