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论学前儿童利他行为的认识误区与培育策略浅论学前儿童利他行为的认识误区与培育策略 [摘 要] 利他行为是维持人际友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形成儿童良好品德的重要条件。幼儿的利他行为并非先天铸成,而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恰当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培育起来的。学前期是幼儿利他行为培育的最佳时期,家园互动共育,为孩子的社会性进展制造有利的条件,促进幼儿的健康进展。 [关键词] 学前儿童 利他 误区 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展,独生子女家庭已成趋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过分宠爱和爱护自己的孩子,一味满足幼儿的一切有理无理的要求,再加上幼儿本身固有的心理和生理进展特征,使孩子逐渐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倾向。幼儿在生活中很少去考虑他人的感受,替他人着想。学前儿童利他行为的培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逐渐克服自私自利的行为,进展和谐、友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有利于优良品德的培育和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利他教育存在误区 (一)家庭教育偏激化 由于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把他们当“小皇帝”“小公主”对待,生活中一味的迁就、纵容,过度宠爱以致于溺爱。爱与情感的注入单向的只为孩子,很少教育和培育孩子同样的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家人及周围的人。慢慢的使孩子便认为别人给予他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会去体谅他人的痛苦与欢乐,只想“人人为我”,不想“我为人人”。孩子的“自我中心”观和“利己”观逐渐膨胀,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往往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考虑幼儿的年龄与心理特征,过早、过多的将幼儿教育当做智力教育,而忽视孩子社会能力技能、品德、情感培育与塑造的非智力教育,造成孩子心理压抑,导致孩子人格的不健全。 (二)幼儿园教育形式化 幼儿教育过程中,品德教育只是作为一门课程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形式化、简单化的完成,并没有将其很好的渗透到各项教育活动之中去,从而忽视了幼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儿在道德教育上的长期性,也无法使幼儿在实践当中强化和领悟利他的意义与行为。对于教育过程当中,幼儿出现一些“失范”和“过激”行为时,老师往往只是单纯的实行训斥甚至惩处的方法去解决,认为这都是某些个体幼儿认识问题而导致的,并没有从幼儿特有的心理因素去考虑。逐渐导致幼儿的群体意识教育缺乏,与同伴关系不融洽,逆反心理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幼儿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极为不利。 二、运用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