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爱茶又懂茶:文徵明的茶情

爱茶又懂茶:文徵明的茶情_第1页
1/4
爱茶又懂茶:文徵明的茶情_第2页
2/4
爱茶又懂茶:文徵明的茶情_第3页
3/4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爱茶又懂茶:文徵明的茶情爱茶又懂茶:文徵明的茶情 杨多杰 绢封阳羡月,瓦缶惠山泉。 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 地炉残雪后,禅榻晚风前。 为问贫陶毂,何如病玉川。 ——[明]文徵明《煮茶》 不管是唐代的煎茶法,还是宋代的点茶法,其基础都是蒸青团饼茶。紧压茶不仅制作繁琐,品饮过程也甚为冗长。陆羽《茶经》中记载的茶器,大大小小有二十余种之多。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撬茶、抹茶、筛茶的器具。 到了宋代,点茶的程序更为复杂。如今日本的抹茶道,其根源便是我国南宋时的饮茶方法。窥一斑而见全豹,可知宋人饮茶之复杂。 适当的儀式感,有利于茶文化的登堂入室。过分的仪式感,则有碍于茶文化的广泛普及。明代的茶风,与唐宋截然不同。因为在明王朝建立之初,中国茶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以上这段史料,简而言之就是大名鼎鼎的“废团改散”了。由团饼茶改为散茶,品饮方式也相应得到简化。明代人常用的“撮泡法”,与今人的泡茶方法已经没有太大区别。可以说,我们当下的饮茶架构,并非直接承接自唐宋,而是来源于明代。也因此,明代的茶诗读起来,总会让我们多了几分亲切之感。 在众多明代诗人当中,吴门画派值得格外关注。所谓吴门画派,是以苏州为中心形成的笔墨含蓄、文雅谦恭、富有书卷气息的书画流派。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在中国美术史上,他们被称为“吴门四家”。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值得注意的是,“吴门四家”人人爱茶。他们不仅绘制茶画,同时写作茶诗。画中有诗意,诗中含画韵。茶诗与茶画相辅相成,构建起明代独特的文人茶风。 这四人当中,又以文徵明的茶学造诣最为出众。作为一位丹青高手,文徵明一生创作了许多茶画。传世的就有《惠山茶会图》《品茗图》《汲泉煮品图》《松下品茗图》《煮茗图》《煎茶图》《茶事图》《陆羽烹茶图》《茶具十咏图》等。其中以《惠山品茗图》为代表,此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与此同时,文徵明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茶学讨论者。他著有《龙井茶考》,并对宋代蔡襄《茶录》进行过系统的论述。这样一位爱茶又懂茶的文人,所写的茶诗就别有一番味道了。 老规矩,还是先从作者讲起。 文徵明原名文壁(或作璧),字徵明。以后就用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爱茶又懂茶:文徵明的茶情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