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对策讨论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对策讨论 【摘 要】积极普及大学生法律教育,推动大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人才是大学法律教育的目标,如何培育大学生成为具有较强法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值得讨论。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破除落后的法律观念,对于大学生的进展造成了一定阻碍。本文将以大学生法律意识入手,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成因,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以期提高大学生学法、用法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教育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分析 (一)法律知识储备不足 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的现象,具体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第一,在有用主义的影响下,他们更喜爱了解那些有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如民商法等,喜爱听案例分析和怎样打官司,对理论性较强、较抽象的法律知识不感兴趣,如法理学和宪法等。事实上,理论性法律知识是有用性法律知识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对法律事件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很难做出较为合理的分析推断.这样的选择倾向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第二,大学生对部门法方面知识的掌握不够,尤其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部分大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运用相关的法律法律规范来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有些大学生还因不懂相关方面的法律知识而触犯了法律,甚至在构成了犯罪行为时竟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刑律。 (二)法制意识不强 第一,法律心理不健康。由于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在一般社会成员心中 ,以“和”为贵,遇事讲忍耐,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却不愿为自己的权益受损而付诸诉讼,求助法律,这样势必会助长和纵容违法行为。曾有大学生受到他人不法侵害因缺乏法律知识错过了维权时机,最终造成维权失利的后果。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第二,法律观念出现偏差。法律观念是人们在自由理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法律所反映的价值观念的评判,认可己成立的法律法律规范,自觉遵从法律的至上权威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的意识体系。法律观念主要包括“法律至上观”、“权利义务对等观”、“程序正义观”等、没有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权利观和义务观的不对等、程序正义观有待强化等等,都是大学生法律观念出现偏差的具体表现。 (三)法律实践能力不高 法律能力主要包括守法能力、用法能力,是体现大学生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