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生意盎然的最后一程路生意盎然的最后一程路 摘 要:死亡是什么?人死之后将去向何处?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些一直困扰人们的终极问题几千年来始终没有确切的答案。但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地方风俗与文化。人们将如何化解对死亡的忧惧呢?本文将以西北民间丧葬习俗为着眼点来分析西北人的死亡观,探究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死亡;丧葬仪礼;生命哲学 死亡是什么?人死之后将去向何处?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些一直困扰人们的终极问题几千年来始终没有确切的答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传统中国社会思想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对这个问题存而不论。但在民间社会,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地方风俗与文化。 死亡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死亡的威胁,人们抗拒着死亡,甚至拒绝正视死亡客观存在的事实,编造各种借口与理由来否认死亡。但死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是人类无法忽视与改变的宿命。即使不同意去正视,死亡依旧存在,无法避开。既然无法改变肉身的死亡,那么假如能够在精神上战胜死亡那将会是实现永生的一种有效方式。从人类有意识那天起就不断地努力,试图在精神上战胜死亡,世界各地各民族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关于死亡的神话传说、仪式仪礼和风俗习惯,表达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死亡觀或者说是生命观。我们的祖先们制造了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命哲学,使我们在精神上战胜、超越了死亡,使我们从对死亡的畏惧与忧怖中解脱了出来,实现了生命永生的幻想。 在西北民间,我们可以看到子孙们为寿终正寝的老人所办的丧礼带有明显的节日狂欢的色彩,仪式办得像一个盛大节日般隆重庄严喧闹,看起来更像一出仪式化的戏剧表演。在乡村,我们常常能看到老人们淡然地谈论死亡、儿孙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们有条不紊地为老人准备后事的场景。人们用喧闹欢乐的喜剧性场面来掩饰意识深处对死亡的恐惧,给予活着的人以最大的安慰。这种独特的生命态度融贯于整个丧葬文化中,使之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乡风民俗。 在民间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一个过程。老人在进入六十岁之后就进入了现世生命旅程的后期,子孙们要为老人准备后事,方方面面有诸多讲究。在陕南,子孙们要为老人准备寿衣,少则五套,多到七套:衬衣、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