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学科进展报告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学科进展报告 [摘要] 本文阐述了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分析了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进展。针对科学进展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要求,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学科进展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 地质灾害防治 学科进展 战略对策 1 前言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倒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福建省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倒塌、泥石流以及地面塌陷、地裂缝;缓变性地质灾害有地面沉降等。 滑坡是依附于其内在软弱结构面(带)的地表斜坡岩土体,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失去原有平衡条件而产生以水平位移为主的、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人类安全和生态环境平衡,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一定损失的整体岩土体移动的地质灾害现象。按滑坡主滑面成因可分为:堆积面滑坡、层面滑坡、构造面滑坡和同生面滑坡。 倒塌是高陡边坡(含人工边坡)上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完全脱离母体后,以滚动、跳动、坠落、倾倒等为主的移动地质现象与过程。按起始运动可分为倾倒式倒塌、滑移式倒塌、错断式倒塌、拉裂式倒塌、鼓胀(塑流)倒塌、陷落挤出式倒塌。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临时性特别洪流。它是水土流失过程中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泥沙失稳集中搬运的一种突发性极强、破坏性极大的地质灾害现象。按组成物质可分为泥流、泥石流、水石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及赋存其中的水、气所组成的综合体系,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各种破坏其稳定平衡状态的力学效应,导致岩土体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覆盖层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有的塌陷作用隐蔽于地下,尚未达到地表,称为地下塌陷。按形成机理可分为岩溶塌陷、采空塌陷。 地裂缝是指岩体或土体中直达地表的线状开裂。岩、土体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力的作用与积累超过岩土层内部的结合力时,岩土层发生破裂,其连续性遭到破坏,形成裂隙;当裂隙延续到地表后其围压作用力减小,形成较宽的裂缝,即地裂缝。地裂缝按形成因素可分为以过量抽取地下流体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裂缝、采空区塌陷地裂缝、新构造活动地裂缝。 地面沉降是指地表在自然营力作用下或人类工程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