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立足教材,夯实“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根基立足教材,夯实“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根基 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编者对课标精神的解读与理解,是教和学的载体,在教学中发挥支架桥梁的作用。老师要多角度地解读教材,正确认识,合理把握,尊重与制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充分利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和历史对话,定位教材的理念目标 老师厘清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认识是有效教学的原点。在 20XX 年的国家课程改革方案中将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分化为“综合实践活动·生活( l~2 年级)”和“综合实践活动·社会(3—6 年级)”,20XX 年又将其分别改名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20XX 年 6 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向社会公布。20XX 年 7 月相关实验教科书进入新课程实验区实验。20XX 年 6 月 1 日正式颁布《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于 20XX 年 9 月扩大到省级实验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XX 年版)》是在总结十年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稿的修改。基层老师不仅要对此课程的改革了然于心,更要对“品德与生活”在小学阶段课程体系的位置与作用了然于胸。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XX 年版)》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既是对幼儿园课程的承接,也是对三至六年级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启后,它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在小学三年级之后这一课程将分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科学》三门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它通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条主线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将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在老师指导下开展活动,体验生活、体验道德、参加社会、探究问题、学习知识,在体验、感悟和主动构建中实现课程目标。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二、和编者对话,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20XX 年版)》高屋建瓴地提出阅读教学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要求,强调了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要领悟编者意图,尊重“课标”精神,这对我们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同样具有指导性作用。编者是课标的忠实解读者,更是课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