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评估机制,减轻课业负担最近关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话题又热了起来,各地政府纷纷采取行动发文宣告。我省于近日下发《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和公告制度,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改革考核办法,各级政府不得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育部门和学校业绩的主要指标,不得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国内有部分地区率先试行中小学生作业量禁超1小时规定,如陕西省教育厅近日出台《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督查办法》,规定小学高年级作业量不得超过1小时,超量的作业,学生和家长有权拒绝写。同时,不能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文件同时还规定,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6小时,保证学生每天能睡9小时。咋看起来,如此热闹非常,大有彻底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声势。不过细想起来,以目前我国的办学模式和教育考核评价体制,这一政策究竟能不能落到实处,仍是令人相当怀疑的。不从源头上进行变革,一昧幻想通过行政单一强制手段一举解决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瞬间实现天下太平,这看起来更象是一则天方夜谈的故事,实在无法给百姓足够的信心与希望。空谈了十几年的减负,之所以屡战屡败,其根源在于现有的教育评估体制,特别是高考,更是成为政府与社会衡量某学校、某地区教育业绩的核心指标。这样的教育评估体制一天不改变,学生的减负就一天不可能实现。即使将所有学生全关押起来,实行24小时隔离监督,恐怕他们梦见的仍是那些个习题、试卷。如此强大的惯性阻力,怎么可能说改就改呢?既然根源在考试,那么取消考试、废除高考是否可行呢?恐怕会引起更大的混乱,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对目前的教育评估体制及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进行合理的改变,才有可能逐步实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开辟道路。笔者为此设想了几条具体措施,兹介绍如下:一、改高考选拔制为准入制,淡化高考对于选拔人才的决定性影响。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实质是通过高考分数选拔人才进入各级高等学校求学,因此它是一种主要的选拔手段,对于考生而言,高考成绩好坏直接关系到能读什么样的大学,直接决定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方向,是一个与自身利益紧密联系的核心价值所在,所以全体学生才会不惜一切投身于学业之中,这可不是一纸公文可以改变了的。若欲改变此种状况,可以考虑将高考选拔制改为准入制,即只要考生能达到一定的分数,即认为考生拥有了升入大学的能力,获得了可以寻求相关大学就读的权利。这相当于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就可以凭此自主到人才市场闯荡求职。这种制度有些类似于托福考试,并不要求一定要考第几名,只要达到其分数要求,就可以报名进入某些大学,即使考的分数比别人低,只要自己拥有某些方面特长,仍可能获得很好的机会。通过这种变革,可以使考生不必过份专注于高考的成绩,只要达到合格线(可以定得宽松一些),就可以不再为高考担忧,而认真考虑下一步的事宜。二、高校实行自主招生,以考生综合素质作为录取指标。前面所述,考生完成高考合格考试后(只发给考生合格证书,不显示成绩,因此也不必进行排名,从此再无状元现象),就可以根据各所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将自己的简历统一投寄到各高校招生部门,由各校招生部门根据学校发展的要求决定录取哪些学生。这有点儿象企业招收员工,不完全是看你的学历、成绩,也许某些企业更看重你的个性、修养、潜力、气质等等。当然这里面操作起来会很复杂,但笔者相信,只要招生部门制订科学合理的参照指标,就一定可以录取到满意的学生,甚至可以重点向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倾斜,以免这部分人因某些学科成绩低下丧失升学机会。三、改革中小学考试制度,推行合格率指标,增加活动项目,彻底摒弃依靠单纯机械训练的考试题型。目前的考试形式,学生依靠平时大量机械训练、大量识记为取得高分数的主要手段,这种考试模式当然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主要推手。要改变此种状况,必须改变考试模式。要求学校试卷以基础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