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苏轼-心灵归隐的精神丰碑

苏轼-心灵归隐的精神丰碑_第1页
1/6
苏轼-心灵归隐的精神丰碑_第2页
2/6
苏轼-心灵归隐的精神丰碑_第3页
3/6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苏轼,心灵归隐的精神丰碑苏轼,心灵归隐的精神丰碑 在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很多文人保持了应有的操守和良心,他们都把归隐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尘世的流俗,黑暗的官场,让他们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要坚守知识分子的原则和良心,要守候自己高贵的精神家园。于是,他们选择了归隐。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代表的苏轼到底是否归隐,专家学者历来对此持有不同见解。 许多学者认为苏轼从来没有真正地想做一个隐士。对“归去”的反复吟唱 ,只是他对于陶渊明代表的士人出世精神的承继与发扬而已。李泽厚先生指出,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也有学者认为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躲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有的学者认为苏轼在黄州、阳羡等地都曾买田,是实际上的临时归隐,也有人认为苏轼虽然买田,但是始终未能真正归隐。 笔者认为苏轼是心灵的归隐,是真正的归隐。 中国人历来就讲“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或“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世外桃源,隐居于山林,这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这是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中隐;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泰然处之,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心境,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真正的隐者不是肉身的归隐,而是心灵的归隐,笔者称之为“心灵归隐”,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纵观苏轼的一生,其精神状态从“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到“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再到“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是一个逐渐解脱的过程,尽管这三种心境在许多时期是交融一体,但占主流的仍然是“心灵的归隐”。在苏轼的现有 350 首词作中,有 87 首词 101 次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使用了“归”字,扣除 15 首词中 15 次与归隐思想无关的“归”字,仍有 72 首占全部词作的五分之一。而以“隐”、“还”、“逝”等其他词语咏叹归隐主题的还没有计算在内。可见,苏轼确实有着一颗归隐的心灵,而且伴随他的一生并随着不同时期而变化:由早期的思乡、归耕的具体寄予到黄州时期(含离黄赴汝途中及居住常州期间)的“聊从造物游”...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苏轼-心灵归隐的精神丰碑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