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西方社会科学讨论范式与中国旅游本土化讨论西方社会科学讨论范式与中国旅游本土化讨论 摘 要: 讨论方法是旅游讨论者顺利开展旅游讨论的必备工具,具体的讨论方法又受到特定的讨论范式的制约,中国的旅游讨论者在努力掌握各种讨论方法时,往往对其背后的方法论和讨论范式缺乏了解,从而限制了讨论水平的提高。本文认为,中国旅游讨论者要想提高讨论水平,必须首先系统理解西方的科学哲学思潮和讨论范式,在此基础上,再采纳本土化和跨文化的讨论策略。 关键词: 讨论方法; 讨论范式; 本土化旅游讨论; 跨文化旅游讨论 收稿日期: 20XX-05-01; 修订日期: 20XX-08-31 基金项目: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皖南国际旅游区品牌权益的评价与管理:基于顾客视角的讨论》(AHSK09-10D90);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资助计划项目“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跨文化比较讨论”(160-xxxx) 作者简介: 张宏梅(1969-),女,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教授,主要讨论方向为旅游消费行为、旅游目的地营销、跨文化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旅游讨论已走过 30 年。30 年来,旅游讨论队伍不断壮大,讨论成果数量持续增加,讨论内容日益丰富,讨论水平有所提升,旅游讨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当我们认真审视这些讨论成果的时候,我们会发现:(1) 很多讨论是对国外讨论的简单模仿和复制,这些讨论借用国外的理论模式,将国外的测量工具翻译成中文,然后以中国旅游目的地作为案例地,以中国的旅游者、居民或旅游企业员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工作为调查对象,对国外讨论进行简单复制,而很少能基于国内外已有的讨论成果来推动旅游知识的积累;(2) 很少有讨论在借用国外理论和方法时能考问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中国应用时的适用性问题;(3) 尽管解释性讨论数量在增加,但旅游讨论仍以描述性讨论偏多,很多讨论满足于对现象的定性或定量描述,而缺少对现象背后原因的分析,或只是想当然地列出一些解释;(4) 很多讨论缺乏理论基础,只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堆砌,而这些分析结果很难放置在一定的理论脉络中加以解释;(5) 缺乏理论构建意识,很多讨论满足于对案例地或调查样本特征的具体描述,而对理论概括和抽象无所涉及。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旅游讨论的进展,使中国旅游讨论的整体水平无法提高,旅游学的学科地位无法确立。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讨论者在参考国外旅游讨论文献时,多依葫芦画瓢。虽然在具体的数据收集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