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法律规范办学行为 强化“减负”增效法律规范办学行为强化“减负”增效 “减负”一直是长期困扰基础教育改革进展的顽症,可谓老生常谈、一波三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大小小的“减负”在全国历经数十次,往往是一阵风过后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最终却是积重难返、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既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特别是用人机制和导向在教育上的综合反映,也是教育内部急功近利、无序竞争、进展失衡、违反规律所致。随着素养教育的深化推动,这个问题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再次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减负”增效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纷纷实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探究出了一些“减负”增效的好做法。但是,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变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更不能浅尝辄止、无所作为。需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中小学管理,法律规范办学行为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我们要从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促进教育可持续进展、提高民族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把“减负”增效作为法律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举措狠抓落实。 总结反思以往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就教育内部而言,要使“减负”增效工作真正取得突破,观念更新是前提,学生进展是目的,老师素养提高是根本,课堂教学是核心,掌握学情是基础,法律规范办学是保证,评价机制是导向,配套措施是关键,社会实践是平台。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克服“五种心理”、处理好“五个关系”、实现“五项新突破”。 需要着力克服的“五种心理”:一是从众心理。一切随大流,你补我补大家补,有效无效责任到,习以为常,法不责众。处罚措施不力,“雷声大雨点小”,学业负担屡减屡重,对“狼来了”的喊声已失去应有的警觉,形成了“温水煮青蛙”效应。二是吃亏心理。谁减谁落后,谁减谁吃亏,相互攀比,层层加码,恶性循环,特别是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高压下,不敢越雷池半步。终归升学才是硬道理。三是躲猫猫心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施化整为零的游击策略,校内不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补校外补,集体不补个体补,变明补为暗补。每逢节假日,校园内可谓“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校外家教市场可谓“这里的生意真红火”,为补课名师开辟了滚滚财源。四是畏难心理。实施素养教育前怕狼后怕虎,怕冒风险、怕担责,怕“减负”导致成绩下降、引来非议、有损声誉,还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