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格心理学讲义第六章

人格心理学讲义第六章_第1页
1/11
人格心理学讲义第六章_第2页
2/11
人格心理学讲义第六章_第3页
3/11
第六章 交互作用论 情景论强调后天的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决定作用。情景论者批判特质论,认为特质论所说的那具有跨情景普通性和跨时间稳定性的特质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情景。情景论与特质论产生了激烈的论战,最终谁也没有战胜对方通过 相互的综合,形成了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早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精神分析内部就有卡丁纳和林顿的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互动的人格发展论,后来有莫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的当代研究。本章将从早期的交互作用论谈起,然而介绍情景论及其与特质论的争论,最后介绍交互作用论研究的发展。 第一节 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早期的交互作用论实际上源于一种特殊的情景论,即包亚士及其弟子们的文化决定论。卡丁纳等人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了最初的交互作用论。 一、 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文化人类学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人格的形成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解释。其代表人物有马林诺夫斯基、包亚士以及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等人,他们主张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其理论就是文化决定论。 1. 马林诺夫斯基(D.K.Malinowski,1884-1942)是一位对心理学深具影响的人类学家。在 1913年弗洛伊德出版《图腾与禁忌》之后的第二年,他就赴罗布思德群岛,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以检验弗洛伊德“欧底帕斯情结”的普遍性。经过研究他认为弗洛伊德的欧底帕斯情结仅适用于父权制社会,并不适用美拉尼西亚人那种母系社会。他指出儿童对其教管者怀有敌意的情绪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影响亲子关系及其儿童人格发展的不是“性”这样的本能因素,而是文化中的家庭制度、家庭组织以及教养方式。这种思想启发人们重视文化对人格的作用。 2. 本尼迪克特(R.F.Benedict,1887-1948)和米德(M.Mead,1901-1978)两人都在哥伦比亚大学从包亚士手中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前者在北美研究美国的印第安民俗和宗教;后者则在萨摩亚群岛进行自己的研究。这两位学者都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决定性作用。两人都认为仅仅从心理学,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上去理解文化类型和习惯行为。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格及其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①1935年,米德报告了他对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这三个原始部落是阿拉佩什人、蒙杜古马人和德昌布利人。这三个部落虽然相邻而居,人种也相同,但其文化中的典型...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人格心理学讲义第六章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