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传播概述 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体态语言 语言文字 媒介(广播电话电视) 互联网络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活动的进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二,传播的内涵 (一)共享说 积极互动 (二)影响说 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 (三)发应说 基于“刺激—反应” (四)互动说 (五)过程说 总结:传受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三,传播的分类 四,传播的功能 心理学角度:二功能说 实用性:托尔曼 娱乐性:史蒂芬森 社会学角度:四功能说 拉斯韦尔: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文化遗产 赖特:娱乐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概念 一,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 二,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鉴定 1 ,人际传播意义的角度:人际传播关心的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意义的产生 2 ,人际传播情境的角度:人际传播的本质是参与者在一对一的基础上的直接沟通 3 ,人际传播社会化角度:交往者围绕社会地位、社会观念等因素开展双向交流 4 ,人际传播的特征角度: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特征进行的交往 5 ,人际传播动机的角度:三需求理论:情感需求,包容需求,控制需求 总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化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已实现良好的信息传播和彼此的理解共鸣。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 个人角度 1 ,实现自我认知 2 ,建立和谐关系 3 ,认识与控制环境 4 ,交流人生经验,实现信息沟通 5 ,满足情感需求 社会角度: 1 ,传递文化遗产 2 ,推动国家建设事业的进步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类型 一,人际传播的三分法 两个人之间的传播 小群体传播 公共传播 二,效果与动机分类法 满足性交流:提供精神娱乐 手段性交流:告知性交流、说服性交流、激励性交流 三,符号分类法 语言符号传播 非语言符号传播(重复、补充、强调、代替)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特点 非制度化的自发性 较强的情景传播 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 双向性,反馈及时 高频率的互动化 受社会性以及心理性障碍影响 第二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基本性质 一,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人际传播活动,人际传播发生发展的规律,人际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目前两个重点研究领域: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人际传播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 社会化: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人观念的社会化...